“静听琴说——古琴讲述中国故事”音乐会将于下周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上演。特别增加的琴曲故事讲述环节、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打破了古琴的“高冷”,演出前一个月票已售罄。系列演出年初就曾在法国巴黎一票难求,接下来还将受邀前往新加坡。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表示,音乐会将深度挖掘古琴音乐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关联,赋予古老音乐更强大的感染力,为中国故事争取更多知音。
每首琴曲都是贯通古今中外的文化纽带
总策划、主演戴晓莲从不同年代浩如烟海的琴曲中,遴选出40余首曲目,此次音乐会将呈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16首,如表现蔡文姬归汉、思念故园的《大胡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家的《归去来辞》;唐明皇游月宫闻仙乐的《小霓裳》……琴曲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观众可以像听故事一般,通过旋律感知其中的跌宕起伏。为帮助零基础的观众“入门”,上音民乐系主任刘红教授还受邀担纲“说故事的人”,将在每首曲目演奏前,为观众条分缕析地理出曲目的文化内涵与情感线索。
音乐会开宗明义,“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即为孔子的《杏坛》。“演出专门聘请导演,以舞台布置、肢体语言、多媒体等综合形式,复现传统文化中的师生对话。”戴晓莲透露。《杏坛》曲名出自孔子带领弟子垒土筑坛,移栽杏树于讲坛边的历史典故。杏树多果,象征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象征君子正直的品格;果仁可食用、可入药,寓意学成六艺后有利于社稷民生。孔子倡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将诗三百篇皆“弦歌之”,从此传承理想、传播文化称为杏坛设教。戴晓莲也想借助古琴这根贯通古今的文化纽带,将中国恢弘璀璨的传统文化向今天的观众娓娓道来,用深沉动人的旋律,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动人瞬间缀玉联珠。
古琴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沟通天地、兼济天下的仁人载道之器,承载着与其他乐器不同的文化传播功能。《尚书大传》中记载,“舜鼓五弦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年年初,“静听琴说”赴法国巴黎吉美亚洲博物馆演出时,门票就早早预约一空,三场艺术讲座也座无虚席。“古琴音乐与西方音乐体系有别,它的传承以及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都对西方观众很有震撼力。第一次听到古琴的西方观众告诉我,他们对古琴的音色非常好奇。”戴晓莲说。打通音乐和表演“语言”,古琴讲述的故事帮海外观众找到了理解中国文化的头绪,带着三千年未曾中断的历史积淀走向世界。
为时代留下作品
自2018年推出以来,“静听琴说”系列已在海内外演出五场,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评选的复评名单。“和去年相比,今年更多曲目将由年轻人演奏,并增加原创内容,委约创作和传统曲目的全新编配占比40%。”戴晓莲透露,音乐会在保证通俗性的同时,也有志于在艺术审美、演奏技巧方面引领传统音乐的创新性发展。如观众较为熟知的《广陵散》,此次将以十把二胡和现代打击乐配合古琴演奏重新演绎,进一步凸显“聂政刺韩王”故事中慷慨激昂、戈矛杀伐的战斗气氛。
“古琴也要跟上年轻人的节奏,”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陆笑姿表示。古琴的系统化、专业化道路相对来说起步较晚,目前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有不少所谓“大师”割裂古琴的音乐本质和文化内涵,故弄玄虚糊弄观众。音乐会推出现代作曲家编配的新作,树立了专业标杆,将培养更多观众听懂琴曲演绎的好坏。“现代作品的技法要求和配合难度都比传统曲目高出不少,每首曲目至少要经过二三十轮排练、上百遍的磨合。”陆笑姿说,如古琴、琵琶、打击乐三重奏《城楼赋》,该曲要求演奏者扮演“诸葛亮”设下空城计,故作镇定地弹奏古琴,“司马懿”则弹奏琵琶反复试探。一改传统琴曲清微淡远、舒缓悠扬的审美意趣,演奏者必须在打击乐模拟的战争场景中激烈地“斗智斗勇”,非专业人士无法驾驭。
新曲目最早推出时,也有不少批评质疑声,保守者认为古代曲目已“一辈子都弹不完”,戴晓莲则所见不同:“如果没有历代的创新推动,何来如今丰富的古琴曲库?我们也要为时代留下作品,继续完善这门艺术。”古琴和书法、美术、戏曲等传统艺术都有深厚渊源。下一步,“静听琴说”还将继续探索,如何以具象方式呈现古琴与不同艺术门类的精彩故事,拓宽传统琴曲的表演形式和审美范畴。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