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堂、皇宫、博物馆到进化论、热力学生命起源理论,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的新书《本源》依然有着作家专属的知识悬疑色彩。艺术与文学,科技与传说,将这些元素融合在一个故事中是丹·布朗的“招牌动作”。《本源》分享会昨天在上海书展上举行,译者和文学评论家与书迷共同探讨分享了丹·布朗何以成为畅销的符号、类型文学在把某些元素和套路做到极致的同时又该如何避免自我复制等问题。
故事丰富饱满,节奏张弛有度,看书宛然一趟人文之旅
有趣、好玩、烧脑,这是《本源》译者李和庆对这本书的六字总结,在他看来,看完这本由107个章节组成的小说就像完成了一趟了解西班牙文化的人文之旅和一段密码破解的旅程,都会萌生一股想去西班牙一探究竟的冲动。
《达·芬奇密码》2003年创下在美国至今无法打破的销售纪录。此后丹·布朗的作品《失落的秘符》《地狱》和新书《本源》的首印和销售量均相当亮眼,系列小说在全球被译成56种语言,总销量也已经突破两亿册。丹·布朗的作品自带专属于他的成功密码,在他的小说中,神秘的宗教文化和深奥的高科技知识总能与紧张刺激的悬疑故事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令读者享受到跌宕起伏的阅读快感。
“丹·布朗并不是一个浅薄的通俗文学作家,而包含了很多现实的历史文化问题。”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看来,正是丹·布朗这种将形而上与形而下打通的写作构成了其作品中最大的魅力所在:“将文化、艺术、符号学等等化作通俗小说的形式,在作品中穿插的艺术指南恰是他对于历史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随着《达·芬奇密码》同名电影的成功改编,丹·布朗每一本作品问世后,不少人就期盼着何时能在影院看到电影版,“小说中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影视化手法也是他作品受欢迎的一大原因,无论是在故事的节奏和结构以及人物对话方面,都可以看到电影的痕迹。”严锋接受采访时说道。
抛弃同质化,类型文学才能更进一步
“如果看见你的书架上有丹·布朗的最新小说,我会毫不犹豫质问,你为什么会看这本书。”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曾这样谈到丹·布朗。其实,丹·布朗的走红路上一直在面对文学界、艺术界等各方质疑。有业内人士评论,在眼花缭乱的符号中隐藏着一个“丹·布朗套路”:一桩凶杀案、一对男女主角、一个神秘组织、一个捉摸不透的人类终极奥义和一个含糊不清的结局。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三大法宝”——悬念、惊奇、满足在丹·布朗的作品中统统都有,不红也难。
丹·布朗的创作中并非没有过瓶颈期,在严锋看来,《达·芬奇密码》达到顶峰后,丹·布朗的创作水准也有过回落,“《达·芬奇密码》的大红不无道理,在这本书中,艺术与文学完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之后的几部作品中,难免可以看见作家自我重复的影子,一些艺术描写也游离在了情节之外。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读者还是希望更多看到思想和内容能够统一起来。”
不过,单凭套路并无法造就丹·布朗“写一本红一本”的成功。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波吉斯曾经表示畅销书之所以流行,有这两大因素:“一是能促成读者心痒难熬的故事情节,二是书内丰富的知识。”回看丹·布朗的出版列表,不难发现他的作品正是捏住了每个时间段人们的神经。早期的《数字城堡》他聚焦了数字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天使与魔鬼》他关注宗教与科学之间的所谓较量;《失落的秘符》讲述在人类渐渐迷失之后如何找到最初的启蒙之源;而在新作中,丹·布朗也与时俱进地引入AI,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人类去向。
“文学的场域里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学样式,我们不能期待一种类型的文学肩负起整个文学的使命,不同的风格流派构建了文学的多样版图,形成了灿烂多样的文学全景。”严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家在其擅长的领域将其风格发展到极致,便是成功。”
作者:王筱丽
编辑制作: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