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杨绛与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资料照片)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纵使先生避世,但新时代的媒介传播,终究抵挡不住各年龄、各职业的人,对先生寄托绵长哀思。千万人传播着生老病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社交空间是那样哀而不伤。最终,一汩汩细流汇成大河,如水的力量流淌进人心。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吴泰昌对本报记者所言:杨先生的长寿曾让人误以为,她是个永生的人。而她的远去,唤起了我对这位良师贤友最厚重的尊敬与无限涌来的伤悲,更唤醒这世间对于她虽历尽坎坷却始终充盈向上之气的敬仰。先生一定走得很放心,舍不得的却是我们。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走完了105年的人生路。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说:“杨绛先生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惊扰大家,不麻烦大家。我们感谢大家对杨先生的关心,同时呼吁媒体和全社会尊重她的意愿。请让杨先生安静地离开,和她挚爱的丈夫、女儿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团聚。”
杨绛生前表示:若去世,不想成为新闻。她还嘱托,待火化之后再发讣告。而那首先生爱极的、英国诗人沃尔特·兰德暮年时写下的小诗,也成为百岁老人通达从容、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之佐证。这首题为 《生与死》 的小诗由先生亲自翻译:“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纵使先生避世,但新时代的媒介传播,终究抵挡不住各年龄、各职业的人,对先生寄托绵长哀思。千万人传播着生老病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社交空间是那样哀而不伤。最终,一汩汩细流汇成大河,如水的力量流淌进人心。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吴泰昌对本报记者所言:“杨先生的长寿曾让人误以为,她是个永生的人。而她的远去,唤起了我对这位良师贤友最厚重的尊敬与无限涌来的伤悲,更唤醒这世间对于她虽历尽坎坷却始终充盈向上之气的敬仰。”
吴泰昌说:“先生一定走得很放心,舍不得的却是我们。如今,就让我们目送先生,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上路。”
先生如山,走与不走,她都在那里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一个人如果要隐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最好的地方。杨绛称自己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陆建德告诉记者,他曾有打算,想于四五月间去探望杨先生,“得知她在医院修养,只能作罢。当时她的保姆还比较乐观,觉得天气再热一些时,先生便能回到三里河的家,没想到,如今就已永别”。
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近40年的地方。院子外,部委云集,院子里,105岁的杨绛隐身在一片喧闹中。她的家是院子里唯一没有封闭阳台的。友人问她:“为什么不把阳台封起来呢?”杨绛答得干脆:“为了坐在屋里能看到一片蓝天。”无数媒体想拜访杨绛,都未果。吴泰昌说:“她这些年听力不太好,家里的电话由保姆接听,媒体拜访也都免了。”能见到她的人,只有钱家几位近亲,社科院外文所和出版社相交数十年的学生与老友,每每见面,也仅仅十来分钟。由于听力原因,她更爱与大家“笔谈”。杨绛的“隐”并非登入期颐之境后的事情,而是惯常如此。“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在吴泰昌眼里,钱氏夫妻安静地观察思考、镇定地谋篇布局,如是“沉潜于世”在当下弥足珍贵,恰是人们热烈悲悼时最需要继承的品格。
多年来,先生公开露面的次数稀罕得没人会记错。2001年,她以钱钟书和女儿钱瑗的名义,与清华大学签订《信托协议书》,成立了“好读书”奖学金。签约仪式上,杨绛说:“在钟书的病床边,我们一起商量好一件事,就是将来我们若有钱,要捐助一个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就叫‘好读书’,鼓励和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之后,哪怕清华的百年校庆,杨绛也再未露面。2004年和2014年,《杨绛文集》《杨绛全集》 相继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建议她开个座谈会,但她摆手:“我只是一滴清水。”
“当年我写 《我认识的钱钟书》,杨先生叮嘱我;‘因为你写的是名人,不是名人夫人,所以要少涉及我,万不得已一笔带过’。”吴泰昌说,“先生其实如山。走与不走,她都在那里。”
她身躯小小的,但迸发的力量从未离开
《中国比较文学》 主编谢天振拜访过杨绛。他对记者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中,《中国比较文学》 杂志创刊,杨绛先生是编委。我去她家想约钱先生稿件。杨绛接待的我们,说‘钟书不在’。她身躯小小的,是个很慈爱的老太太,不见丝毫大学者的架子,随和亲切。”
但她那副属于中国女性柔美的身躯里,却迸发过坚韧的力量,且从未离开过中国的文化教育界。
关于她的翻译,《堂吉诃德》 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译作在所有 《堂吉诃德》 中译本里发行量第一,人们为她游刃有余的文字、丰润而从容的行文着迷。“杨绛学西班牙语是半路出家,但她对翻译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谢天振提到,学界对她的翻译曾有过争论。一是她在译文中直接把原著里说“一个女人胸口长毛”的原话翻译了过来,一些翻译家觉得如此处理很突兀。“实际上,所谓胸口长毛是西班牙语里对一个男性化的、有脾气的女子的形容,就像我们说‘吃了豹子胆’一样,是种比喻。”谢天振以为,杨绛通过对原文的忠实传递,传达了一种外国语言的意象,让我们敞开关于另一种语言独特表述的视野。另一则争议是“点烦”论。所谓“点烦”,就是在翻译时删掉不必要的废字,使得译文更加简洁明快。她的 《堂吉诃德》 初译本80多万字,经过“点烦”,删除了十万字。谢天振觉得:“译本是各种各样的,并不唯一。取决于这个译本是给谁看,希望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希望先让大家喜欢上这部作品,就必须保证阅读的流畅,减少阅读阻碍。她的‘点烦’起到的就是这些作用。”
陆建德则披露了一桩旧事:“1957年,我还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那年,外文所 《文学评论》 期刊创刊,仅仅第二期,杨绛就送来了她的研究论文。”人人都对杨先生的 《我们仨》 津津乐道,也熟稔她在翻译领域的成就,“殊不知,她在英国文学研究上的学术成就,同样值得一书”。当时,杨绛递交的论文名为 《菲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菲尔丁是英国18世纪著名小说家,文学史家公认的英国小说鼻祖。“散文体的滑稽史诗”是他的独创,但这些理论并没被菲尔丁本人集中记录,而是散见于各本小说的献辞、序文,以及每卷的卷首,如 《汤姆·琼斯》 每卷的第一章,搜集起来并不容易。“在50多年前的条件下,杨绛把菲尔丁的小说理论做了系统梳理、归纳、分析,是要花相当工夫的。”陆建德说,“菲尔丁的小说理论多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和贺拉斯的 《诗艺》,有时还参考了法国17世纪其他批评家的论著。而且,菲尔丁动辄引经据典,却从来不注出处、不注原文,有时笼统一提,有时长段套用经典文辞”。是杨绛把菲尔丁的理论及其引用的经典一一对照比勘,分析异同,“其精力与价值在那个时代难以估量”。而她的译文,是西谚所云“带着丝绸手套的铁手”,其筋骨与蕴涵永远留存于中国的学界。
她逃离悲痛,却去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
杨绛先生有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等诸多头衔,她同时也曾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那么多角色,杨绛总说:“做女人肯定比做男人苦。我一直抱歉的是,没有做好一个妈妈,妻子做得也不够好,女人也做得不够好。”一个女人有好多领域,每个领域她只给自己打60分。很多人对她感佩:“你做妻子是最好的,否则钱先生在学术上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她骄傲地说:“那钱先生做丈夫也是最好的!”
作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是在1932年的早春,于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初遇了钱钟书。在杨绛的书中,我们能找到这些细节:杨绛觉得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脱俗吸引,两人一见如故……后来,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相会。一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两人开始鸿雁往来,“越写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杨绛觉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 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inlove(坠入爱河) 了。”1935年,两人完婚。婚后不久,杨绛中断清华学业,陪伴丈夫前往牛津求学,她还在那儿生下女儿钱瑗。钱母称赞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好女子。
一家三口相伴了60年后,1997年、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她而去。杨绛兑现她对钱钟书的话,开始写 《我们仨》。在她温润细腻的笔下,女儿活了,与妈妈相依相偎。写到动情处,杨绛的泪水落在纸上,不能自已。2003年,《我们仨》 出版,扉页上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叫多少人潸然泪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曾这样感叹一家人的失散。《我们仨》 的结尾处,她把自己比作一个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做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 中的 《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特意找一件需要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以逃避我的悲痛。因为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动手翻译前,对于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杨绛已读过多遍。陆建德甚至有种推测,“杨绛与钱钟书一定在某个时候共读过这本《斐多》。不然苏格拉底就义前那‘精神不灭、灵魂不死’的信念不会在那个先生离世的时刻如此强烈地撞击她”。2000年,中译本 《斐多》 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之后,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7万余页的钱钟书手稿整理工作。那些钱先生随手记下的读书心得,涉及英、德、法等多种语言,又多年随着主人颠沛流转,纸张大多发黄生脆,有的已模糊破损,字迹难辨。幸亏杨绛耐心细致,一张张粘补缺损,悉心装订,才成就了后来的3卷 《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以及2011年出版的20卷 《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生命的最后一年,杨绛看到了48册《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 外附一册总索引出版。她把皇皇72卷巨著码放在客厅的矮柜上,旁边是钱先生的相片。“他准是又高兴,又得意,又惭愧,又感激。”杨先生曾说,“我是他的老伴儿,能体会他的心意。”
相关链接
杨绛重要著作目录
■9卷本 《杨绛全集》 (2014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8卷本 《杨绛文集》 (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散文(集) 《阴》《流浪儿》《风》《窗帘》《收脚印》《喝茶》《干校六记》《老王》《将饮茶》《杂写与杂忆》《听话的艺术》《丙午丁未年纪事》《我在启明上学》《我们仨》《我们的钱瑗》《走到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倒影集》 《洗澡》
■短篇小说 《璐璐,不用愁!》《小阳春》 《大笑话》 《玉人》《ROMANESQUE》
■剧本 《称心如意》 《弄真成假》 《风絮》
■论集《春泥集》 《关于小说》
■译作 《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小癞子》 《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 《斐多》
(本报实习生 姜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