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近十年来,全球高水平科学家流向哪里?
8月27日,2022浦江创新论坛发布一批成果,其中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开展的《2022“理想之城”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分析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已初步形成高水平科学家聚集的全球人才高地——两座城市均位列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总量全球前五,显现出全球人才枢纽城市地位。
上海高水平科学家十年增长近3倍
作为《理想之城》系列研究报告的第六期,最新发布的这份报告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对全球20座创新城市高水平科学家的涌现与迁移、全球城市创新网络中人才高地的崛起,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时间跨度近十年,一手科技统计数据逾70万条。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介绍,调研以“自然指数”收录的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作者为统计对象,该数据库可有效反映高水平科学家在全球城市中的分布态势。
统计分析显示,2021年北京、上海、纽约、伦敦、波士顿的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位列全球20座创新城市前五位,香港、深圳分列第10位和第14位。
“近十年,高水平科学家呈现出迁移汇聚的趋势。”报告主笔人王雪莹博士说,从2012年至2021年的逐年统计分析结果来看,京沪两城是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增加最多的城市,已初步形成高水平科学家集聚的全球人才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北上港深高水平科学家总计人数达到2012年的3.5倍左右。其中,上海的高水平科学家人数从2940人增加到11215人,增幅达281.46%,而上海科学家年度发表的“自然指数”期刊论文总影响因子增幅高达449.52%。
王雪莹认为,这体现出上海作为全球科创城市和国际大都市所具有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对全球高水平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京沪人才枢纽效应显著学科发展均衡
报告发现,相较于全球其他城市,近十年来,中国城市的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增长明显,走出了一根上扬曲线。
“我们对‘自然指数’期刊论文作者地址信息进行追踪分析后发现,全球20城中,北京、上海、纽约、深圳、波士顿居于最主要的人才流入城市前五位。”王雪莹介绍,近十年间,北京高水平科学家流入人数超过3000人,上海也接近2500人,两座城市在高水平科学家集聚总量、流入和流出数量上,均居全球20城前列,人才枢纽效应十分显著。与中国城市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在引进高水平科学家的来源上更加多元和均衡。
令人欣喜的是,在学科发展均衡性上,北京与上海进步显著。根据“理想之城”系列报告数据,2017年,北京仅有化学、物理和工程技术3个领域,上海仅有化学、物理两个领域,在本市成果产出占比中超过10%;而本年度报告显示,北京成果占比超过10%的学科领域已达5个,上海也增加到4个。
中国城市成更多科学家的首选目的地
2019年度的“理想之城”报告提出,以北京-上海为“科技创新轴”,又一个世界级创新高地在东亚地区崛起。如今,东亚地区已与北美、西欧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全球科创人才集聚的“地域大三角”。近十年来的全球高水平科学家流动趋势显示,北美和中国城市成为更多科学家的首选目的地。
报告指出,根据2018年至2020年“自然指数”收录的全球20城市科学家高水平论文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在全球成果产出前10名城市中,包含4座东亚城市(北京、上海、东京、首尔),4座美国城市(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洛杉矶),以及两座西欧城市(巴黎、伦敦)。
“这与东亚地区近年来所形成的顶尖科研平台对人才的吸引是分不开的。”王雪莹告诉记者,全球集聚“自然指数”影响因子总和前2000名顶尖科学家最多的科研机构平台,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占据了前两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分别排在11、12位,香港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列15、22和23位。
由此报告建议,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人才高地,城市需面向未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打造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机构,为优秀科学家提供事业发展的舞台。
作者:许琦敏
图片: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提供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