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夷平是东华大学特聘教授、曾任纺织学院院长,林旭是中国科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创始人。这对伉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求学,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毅然回国,来到上海。
“一定要回国,为祖国服务!”这是父辈的谆谆叮嘱。做科研、带学生,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学生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今年获得“感动上海”人物提名奖的邱夷平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只有培养出更多人才,才能将自己的能力指数级般地放大。
父母都是老党员,人格与温情影响着孩子
邱夷平和林旭的父母是世交好友,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生死考验的老共产党员,他们对党和国家怀有无限的忠诚。四位老人经常叮嘱邱夷平和林旭: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为国家做好工作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孝顺。
“父亲身为领导干部,从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过半点私利。当时父亲配有专车和司机,可如果周末需要工作,他就会让我陪他坐公交。”邱夷平回忆道。尽管工作繁忙,但邱夷平和四个姐姐从小就在浓浓温情中长大。
邱夷平的母亲是一家报社的副总编辑,半夜或凌晨回家是常事,父亲则常常坐等母亲回家,陪她吃饭。从父母身上,他学会的是人格与温情的力量。从当年新华印刷厂的学徒工,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毕业后成为省级医院的医生,之后赴美留学,到回国成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组长和特聘研究员,林旭体味过人生起落与奋斗的艰辛。曾经为了准备高考,她几乎每天在工作12小时之后又投入通宵复习。“改变人生的机会一旦出现,就应该尽力抢抓。”林旭说,留学生活十分艰苦,冬天实验做到凌晨,再踏雪回到半山腰的住处,第二天还要做助教。她记得,当时自己难得与父亲打国际长途,而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努力,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
教书育人,将自己的思想学术发扬光大
除了孜孜不倦地科研外,邱夷平和林旭夫妇将最大的心血倾注在了教书育人上。每年招生,想报考林旭门下的研究生总是很多。因为大家都知道,林旭总会尽力推荐学生去最适合的实验室深造,哪怕牺牲一部分自己实验室的工作。目前已毕业的二十名博士生中,绝大多数在诸如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实验机构完成研究生和博士后工作,已有多人成为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并在各自岗位上培养着他们的学生。
担任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后,邱夷平为青年教师付出很多。他经常带着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外出和企业对接,申请项目。拿到项目后,他分文不取,只对青年教师说:“把项目做好!我是用学院的信用为你背书的!”邱夷平深知,年轻人最需要支持与点拨。
每年毕业季,都做一次饭送别学生
邱夷平对育人的理解,还有另一层境界。“使原先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变得优秀,才能体现一个老师真正的水平。”他自认为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本科平均绩点只有C,另一个在东华大学最后一学期还有八门课需要重修。可他从这两个学生身上,看到了宝贵的灵气。“成绩好的学生到处都有,但有灵气的,却不可多得。”于是,他力排众议,给了他们出国深造的机会。
每年毕业季,林旭都会亲自动手,请即将离校的学生来家里吃饭。平时,他们也会将工作之余的精彩与快乐在朋友圈分享,为的是让学生明白:科研是辛苦和寂寞的,但千万别忘了沿途的美丽风景。林旭把学生们从国内外各地寄来的照片,与他们夫妇的合影一起,制成了一个相框。这些学生不仅学业有成,不少人已经拥有幸福的家庭。每一张照片上,都充盈着满满的甜蜜和幸福,这让身为老师的林旭和邱夷平甚是欣慰。
作者:许琦敏
编辑:李伶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