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7月25日日本财务省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日本贸易出口额为34.51万亿日元,进口额为32.71万亿日元,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同比下降8.7%和17.2%。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以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日本的进口额降幅大于出口额的降幅。由此,日本出现了五年来首次的半年度贸易顺差。毋庸赘言,外需的持续疲软对复苏日本经济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相反,只有提振内需才能抵消外需疲软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提振内需则需要刺激个人消费、企业投资和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扩大公共投资。这样一来,日本不得已又要重拾短期调控的老办法,而短期调控则还得仰仗其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政策“组合拳”释放信号
针对外需不断萎缩带来的冲击,7月 27日日本首相安倍在福冈市发表演讲称,今年下半年度经济对策的重点将是提振内需、营造通胀预期,宣布将投入28万亿日元用于经济对策。同时,他表示还将增加总额约13万亿的财政支出及财政投融资。安倍称此举是为了培育日本美好未来“种子”的大胆投资。
从规模上讲,总共约41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是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的最大规模投入。在7月29日日本央行随后召开的货币政策决策会议上,以七票赞成、两票反对的结果,也通过了日本央行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的提议,决定将股票指数联动型投资信托(ETF)的购入规模从现在的3.3万亿日元增加到6万亿;同时,还决定降低国内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换汇成本。前者有利于刺激日本股市,后者则不但能够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扩大海外投资,还有利于诱导日元贬值。
按以上“时间序列”来观察安倍政府最近一连串举动的话,会给世人留下什么样的感觉呢?笔者认为,安倍政府是想通过所谓一连串的政策“组合拳”,向日本国民和海外机构投资者释放出一种信息:即安倍政府将全力阻止下半年日本经济的下滑。反过来说,也就是安倍政府不那么做的话,预计今年下半年的日本经济将出现更大幅的下滑。但是,这一举措本身就是一种“造势”,而且是以牺牲日本未来为代价的“造势”。
操作空间已经所剩无几
目前,日本国民最大的愿望是复苏日本经济。即使是此次参议院改选,日本国民希望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民党能够制定出一套有效的改革方案,以重振日本经济。根据《每日新闻》最近的民调来看,约有六成以上的日本国民认为必须修改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可笑的是,这次安倍的确听从民意修改了他的安倍经济学,只不过还是沿用了符合自民党一贯作风的老套路——在货币政策上进一步“量化宽松”,在财政政策上进一步扩大公共资金的投入。问题是,如今日本的国力已今非昔比,即使采用所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调控,印钞和发行国债的操作空间已经所剩无几。
从货币政策上看,过去通过“量化宽松”回购国债的规模已经接近极限,所以这次迫不得已只能选择增加股票指数联动型投资信托的购入规模。但是,仅3万亿的“宽松”额度却和以往年均增加80万亿基础货币的“量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政策效果不言自明。尽管如此,预计此举对股市的影响可能较大。打着稳定物价旗号,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股市已是安倍政府的一贯做法,只不过这次是更加明目张胆、变本加厉,可以说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抵御资产泡沫风险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
从财政政策来看,原来日本公共债务的GDP占比就居高不下,为了避免“财政悬崖”,日本政府也制定了实现财政健全化的一系列举措。但这次安倍可谓是倒行逆施。为了遏制国内的反对声,使其举债理由正当化,安倍甚至不惜在G7峰会上要求美欧等国就增加财政支出规模的议题列入声明。在8月2日的内阁会议上,安倍政府将正式讨论公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增加今年年底的补充预算和明年的财政预算规模,并提交秋季临时国会审议通过。但是,如果安倍政府增加今年补充预算、扩充明年财政预算规模的话,那么透支部分的财源必定依靠发行国债才能筹集。根据《朝日新闻》的报道,安倍政府首先将发行约3万亿日元的建设国债来弥补今年补充预算的公共投资透支部分,这是日本时隔四年以来首次在补充预算中发行建设国债。甚至有媒体爆料,为了弥补明年的财源,日本政府将于近期考虑发行50年期长期国债。简言之,目前的日本要增加财政支出就只能依靠发行国债来充实财源,而要偿还国债就只能“量化宽松”、增发货币、营造通胀来偿还债务。这就是安倍的所谓调控“组合拳”。
针对包括日本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的这种做法,身为始作俑者的美联储主席耶伦倒是表现得格外“冷静”。在6月15日美联储的记者会上,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耶伦就曾对日本等国做了不点名的批评,对发达国家存在的依靠货币政策来提供财政资金、扩大政府支出的做法表示了担忧,强调稳定物价才应该是中央银行的职能所在。但是,从安倍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来看,仍然摆脱不了依靠货币政策刺激股市、营造泡沫,依靠财政政策平衡利益集团、赢取“票仓”的自民党传统手法,而能够提高日本未来竞争力的经济结构改革却依然举步维艰。
(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