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整治三个月来,广大司机普遍提高了守法意识做到文明驾车,高峰时南北高架上车流滚滚但保持井然有序。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沈竹士
因为违法停车吃到三张罚单以后,今年6月,市民周女士终于以900元/季度的价格包租下了娘家附近鄂尔多斯广场的夜间停车位。就在这段时间前后,黄浦区豫园街道的近百户居民同样租下了周边停车场库的夜间停车位。想想叫人肉痛的罚单,一个月300元的车位费变得完全可以接受。
今年3月24日开展至今的交通违法大整治行动,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上海交通拥堵的现状。交通道路是一种资源,以价格杠杆来限制机动车的使用,增加用车成本,是世界各地治理大城市交通病的经验。考虑到上海紧张的道路供给,势必要抑制一部分用车需求。目前看来,大整治行动似乎重新定义了上海市区的停车费价格。
黄线执法打压路内停车需求
同济大学课题组在一项由市交通部门委托的研究项目中指出,停车定价是用于治理城市路网拥堵、管理城市中心区停车需求的政策措施之一,一直是个非常敏感、棘手的问题;路内停车定价过低会导致因寻找车位而产生的巡游,这一现象在城市中心区尤为明显。不少欧洲城市也存在严重的停车问题,8%至74%的车辆需通过巡游才能找到车位。
从现状来看,上海利用路内停车收费杠杆将部分路内停车转移至路外停车场(库)的实施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道路上停满了车,违法停车严重,而社会场库里的车位没人停。过高的占用率(某些路段路内停车位占用率甚至达到100%),导致路内停车困难和频繁的停车巡游。
上海自3月底开展的交通违法大整治行动,以严格处罚违法停车为抓手,对路内停车需求进行打压。各区县重新漆画了道路禁止停车黄线。如静安区此次新增的漆画黄线道路就超过了70条。同时,违反禁止标线罚200元、记3分的法律规定再次得到强调。尤其是记3分对于包括出租车在内的营运车辆驾驶人,是一种相当大的成本。
上海警方选择在学校、医院等违法停车多见、交通矛盾突出的路段进行重点攻坚。徐汇公安分局在华山路靠近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一侧漆画了一段黄虚线,在另一侧漆画了黄实线。在黄实线范围内,无论车上有没有人,一律依法处罚。警方还在汾阳路五官科医院门口加装非机动车隔离栏,目的是收窄机动车道,消除轿车靠边停车的空间。
配套措施推动停车转向路外
在虹口区嘉兴地区,虹口公安分局民警在处罚违法停车的同时贴上一张周边停车攻略。意思是,再也不要拿找不到地方停车来当违法停车的借口了。道路两侧不让停车了,但数百万辆轿车还是要上路的,只不过要重拾游戏规则来停车,按照一个有序市场的价格来支付泊车成本。
市中心的各个商圈一直是违法停车的多发地带。徐汇公安分局在徐家汇商圈连续开展违法停车整治。警方将辛耕路纳入违法停车电子监控范围,很多司机吃了罚单。其实,在该商圈找到停车位并不是很难。徐汇警方公布了周边20个物业停车场库的位置和价格,其中最便宜的停车场收费6元/小时,最贵的港汇广场地面停车场首小时收费20元,此后10元/半小时。考虑到这10元/半小时的价格免除了被交警贴罚单的风险,选择收费停车场库实际上既为司机节省了成本,又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交通通行状况。
另外,有利于停车需求转向路外的配套措施也在逐步铺开。去年年底,市交通委上线了“上海停车”App,首期接入300多家停车场信息,使司机在驾车前、停车前就能知晓附近停车场库的实时泊位情况。同时,像长宁区金虹桥国际中心地下车库等场库,已支持用公共交通卡支付停车费。
撬动全局资源解决“停车难”
开展旨在培育守法习惯、落实违法行为处罚的交通违法大整治,不仅让司机们重新衡量野蛮驾车的成本,也撬动了全社会的资源。理论上说,城市的交通规划应超前进行、整体谋划,然而在交通违法大整治期间,一些以前难以克服的瓶颈、一些难以落地的规划,都比较顺利地做成了。
众所周知,立体停车库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停车需求的一种手段。然而,受制于设施设备的成本和高昂的管理及后期养护支出,立体停车库始终未得到大范围推广。今年上半年,在大整治期间,多措并举解决停车问题成了各级行政部门优先要面对的课题。如静安公安分局协调天目西街道,筹资在辖区安装立体停车库,解决了居民停车难问题。
利用待建工地这样的闲置建设用地作为停车场,也是释放停车需求的一种手段。然而,利用闲置用地的权力并不在公安部门。大整治期间,杨浦警方针对五角场商圈停车难问题,沟通杨浦区建管委开放闲置用地,即将新增数百个停车位。同样,浦东警方也开辟了川沙新场古镇的闲置建设用地作为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