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意大利威尼斯东方大学肖·巴茨(Shaul bassi)教授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1933—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那些陆续迁入上海的犹太人,他们以上海为家,在上海建立会所、教堂、学校、医院、俱乐部、公墓、商会、出版物,乃至政治团体,留下众多建筑遗产。
犹太人隔离区建立500周年
25日上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犹太人居住区——威尼斯和上海”国际会议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举行。来自意大利、奥地利、法国、德国、波兰等11个国家驻沪领馆的官员出席了本次会议,2016年恰逢犹太人隔离区建立500周年,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为了纪念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犹太人居住区,联合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共同举办了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市虹口区副区长高香、意大利驻沪总领事裴思泛分别在会议上致辞,意大利威尼斯东方大学肖·巴茨(Shaulbassi)教授和上海社科院的王健研究员,围绕本次会议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早在11世纪初就有犹太人居住在意大利威尼斯。后来,随着城市内允许居住和禁止居住规定的不断变化,犹太人形成了数量可观的一个团体。为了管理这些犹太人,共和国政府于1516年3月29日颁布了法令,下令犹太人必须居住在城市里规定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以前是铸造厂,威尼斯语称之为“geti”,而来自中东欧的当地犹太人把这个词念为“gheto”。从此,当地的犹太人有了容身和栖息之地,威尼斯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隔都”。而众所周知,二战期间,约1.8万余名欧洲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避难。其中不少是从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和的里雅斯特等港口搭乘邮轮来沪。欧洲犹太难民与同样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居民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情谊。
爱因斯坦曾三月内两度来沪
在昨日于上海犹太纪念馆举办的相关论坛上,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透露,一些犹太裔科学家曾来上海短暂访问,促进了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其中,著名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就于1922年11月中和1923年元旦前后两次来沪,由此而掀起的热潮,直接促进了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不仅曾偕夫人两度访问上海,而且是在上海得到瑞典领事馆正式通知,授予他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两次抵沪,他都入住在理查饭店,即今天外滩的浦江饭店。
记者从市档案局查询相关信息了解到,1922年秋天,爱因斯坦在到神户庆应义塾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讲学途中,顺道前来上海。船穿过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在孟买、科伦坡、新加坡、香港、上海都作了短暂停留。11月10日,在他临近上海的时候,船上的无线电广播中传来了他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
当时,船原定11月12日抵沪,但延误至13日上午11时才抵达汇山码头。爱因斯坦夫妇不仅乘汽车浏览了南京路等街道市容,并到当时著名的“一品香”进行午餐,还去“小世界”聆听了昆腔,游览了城隍庙豫园。12月31日,爱因斯坦再度抵沪,逗留至1923年1月2日离去。1923年元旦,爱因斯坦在上海工部局礼堂作了有关相对论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