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之际,微信、微博转发热帖“一本文庙老相册,竟记录了民国无名女神的一生”,美文美图引发网友唏嘘感动。
“多少生命如荒野流星,至少她,我们曾见证美丽地绽放过。”无数网友被“民国无名女神”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并对她由大上海千金小姐到一家国营饭店普通员工的人生之路充满好奇。
互联网真是万能的,女神的家人、徒弟很快找到了。从亲友的口中,我们还原了一个美丽女子的一生,很平凡普通,却是优雅静气,亮光闪闪。她真的是美丽了一生。
她叫李伟华,生于1929年,遗憾的是,李伟华已于2008年因心脏病去世,正如原文中写到的,她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子,死后和丈夫双双把遗体捐给了医疗卫生事业。老同事们都说,“他们的思想,都是超越同辈人的,很开放、很了不起。”
李伟华本人性格开朗外向,说起话来语速很快,在蕾茜饭店当会计,也要分担上菜等其他业务。工作起来十分干练,既能干,又特别愿意帮助别人,同事和领导都对她评价挺高。
“平凡人干好自己的工作,照顾子女,孝顺父母,待人友善真诚,这就是普通人的闪光之处。李伟华2008年去世之前就决定捐献遗体,这在当时也并不多见,徒弟跟我说起这些都哭了,老人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原文作者、新民晚报记者沈月明说。
不少网友说看到老人的照片感动流泪,“她身上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发自内心的美,打动了大家。平凡人的生活照样值得尊敬。”
老人的外孙看到朋友圈转发的外婆的照片,一下子就认出来了,特别激动。老人远在澳大利亚的女儿也从朋友那里看到消息,全家人都很开心。女儿撒明一直记得母亲做的“八宝填鸭”简直是绝世美味,到现在还想念。她自己生儿子时,母亲来照顾她,给她做粤式姜汤猪蹄,整个弄堂都闻得到香味。回顾母亲的一生,她表示母亲是个一辈子爱美,也一辈子有童心的人。
相熟者这样评价女神夫妇:都有文化,为人不张扬、低调恬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她把钱看得很淡,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同事尤阿姨说,那时候自己家里经济不好,李伟华经常买学习用品送给自己的孩子。
难怪她这么美。
感动之余,有学者在思考民间影像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意义。“自从照片问世、并逐渐在社会上普及以来,利用它进行历史记录,即成为一种风尚,”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葛涛说,“家庭影像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城市史料。了解普通人的一生,家庭的发展与变迁,是注重人之个体生命与发展的表现,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重大。”他建议,政府、博物馆和各类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可以向民间直接呼吁、采集,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老照片先进行数码化,留档后开展整理和研究工作,这也是一座城市对自身文化历史的珍重与爱惜。
有人在回望,在追寻和思索,在这位平凡的女神身上,确实有一些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美的精神和气质,以及如何留住这样一种美的气质。
各个媒体在纷纷报道民国女神的同时,还引发了一些有意思的文化活动。
“男神女神的青春,也许就绽放在你家的老相册里”——上海广播“话匣子”微信趁热,建议网友回家翻翻自家的老相册,希望能推动家庭、家族记忆的保护和传递。
这几天,从一本老相册,我们寻找并还原了一位美丽女子的一生。这么多人关注李伟华,其实并非单纯因为她的美丽动人,而是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绽放的青春,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沿革。其实,每家每户都有老照片,都有自己的家族记忆,我们该如何保存、传递这份记忆呢?
李伟华一生的恬淡美丽,固然让人惊艳,但有一点还是令人唏嘘,一本如此珍贵的相册,为何会出现在旧货市场上呢?上海图书馆的研究馆员张伟见证过上百万张老照片,他说虽然老相册并不是市场上主流的藏品,但被销售甚至拍卖的,为数不少。上图馆藏中就有一些是从市场上购买来的。一些家庭放弃了长辈珍藏的记忆,往往是因为拆迁搬家、移民海外或是其他一些变迁。对此,他总是很感叹,这些相册本该被更好地保存。
擅长写名门望族的女作家宋路霞也曾对记者感叹,当那些曾经的红颜渐老,纷纷逝去,家族后辈选取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扬长而去,让人最唏嘘痛心的是豪门里散乱的满地的老照片无人珍视。
相册的收藏者张寅超说过,自己之所以热衷收集老相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长辈对照片很珍惜,每一年最起码有一张照片,最后收集在相册里的时候会精心地编排在一起。
如果说照片是精彩的人生片段,家谱更是浑厚的家族记忆。很多时候它伴随着你,你觉得习以为常,等到失去或是中断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内心的那份不安和伤痛。
《百姓家史》系列丛书是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向全市征集优秀的、感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亲人传记或家史故事,并提供免费出版的机会。经由孙颙、叶辛、邓伟志、熊月之等上海知名作家、文史学者历时半年评选出的第一批11部优秀作品已全部正式出版面世,第二批也正在进行中。
我们的父辈、祖辈都有曾经绽放过的青春。翻一翻家里的老相册吧,其实所谓的男神、女神就在我们的身边。
随后,“话匣子”再次向大家发出“女神征集令”,在元宵节来临之际,邀请大家秀出家里的老照片,讲述你所知道的“女神”的故事。
一本民国“女神”的相册惊艳申城,让我们见证了一名普通女子一生的恬淡美丽。比照片本身更精彩的,是其背后的故事。
你家有没有这样一本尘封的老相册?有没有一位美丽的外婆或奶奶?打开相册,会勾起怎样的回忆?
几乎不约而同,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推出了有奖征集令“我的老妈是女神”:不久前,在上海老相册里发现的民国无名“女神”,让数十万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围观了这位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女子的一生。
其实每个人回头看看自己的母亲,她年轻的时候不也是个风华正茂的“女神”吗?当下非常流行晒娃,孩子是妈妈的骄傲,妈妈们在各种群里,以各种方式晒着自家孩子或呆或萌、或娇或憨的各种状态。但是很少有孩子引以为傲地晒自家白发苍苍的老妈。好吧,现在回家找出你家的老相册,你定能从中发现,原来我的老妈当年也是女神!
来源:话匣子微信等
相关链接:民国“女神”相册收藏者张寅超讲述收藏心得
“凝固了的美,流动在时光里。……喜欢这样的颜面和目光。美,不是数字和点击率(指价格和曝光率)的堆砌,而是真实的传递。”
“我们找寻的不仅仅是某一位不知去向的相册主人,更重要的是追寻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美……这可能是我收藏老照片的初衷之一。”
说起老照片,我想是一定能勾起许多人亲切的回忆及深切的怀恋的,曾经的笑容和灿烂的阳光,历经岁月成为深厚的情感,积淀、留存在心底,难以忘怀。
2016年初,我在铁崧斋画廊内举办了一次老照片交流活动,应邀而来的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沈月明兄和书法篆刻家周景明兄兴奋地翻阅和谈论着一本本旧相册,尤其被一本精美的绣花封面相册深深吸引,沈月明兄当场发愿为之作文。果然,正月初五就见到了他在“美国行摄”公微上发的链接,在短短几天之内,微信、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微博都在疯传、热议“民国无名女神”事件,相册原主人及其子孙、同事都已被媒体、热心民众、网友确认寻找到,实为开年喜庆及神遇之事。
也许是这些令人倍感亲切的笑容、熟悉的场景,触动了人们内心最纯净的地方。
作为“女神”相册收藏者的我,也因此倍受社会关注,遭遇了诸多追问,同时也包括自我的拷问,现在我想讲述一下我通过收藏老照片想要“传递”的“真实”以及探寻的意义。
对于老照片收藏,我不是专家、学者,更不是权威,不敢妄谈,而收藏老照片,我确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及些许体会。作为一项爱好,最初所受的影响应该来自我的家庭。外祖父耿润民先生及母亲耿秀庭都极为珍视与自身成长、家族经历相关的几乎所有资料及物件,其中家庭成员的相片占很大的比重,它们记录了生活的轨迹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在我内心深处埋下珍爱细微事物和宽广世界的种子。从外太祖父母到我的儿时,照片穿越了百年的时光和风雨,成为眼前以及将来的道路。
1999年从中国美院国画人物专业毕业后,自杭州回到上海。工作、教学之余常去文庙旧书市及城隍庙古玩地摊,目光总是游移于各种古雅的文物和旧文字、图片资料中。老画报、手抄、民国学生作文本、速写本、糖纸、票据、书信、火花,几乎“无可幸免”地落入我手中,而老照片中那些人物的眼神、面容,眉宇间透出的气质深深地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迫使我倾囊购藏。
2006年始,基于审美的本能、艺术创作的需求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探究,我开始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大量搜集、收购自己认为“极具价值”的老照片,跨度从晚清民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难以计数。其中,除了少部分名人相片外,大多是佚名、不知名的“陌生人”,包括许多家庭老相册。当时老照片每帧市价数百元,相册每本一二千元甚至更高,偶尔也捡到些便宜而品相略次的。每次从市场抱出这些被多数人认为没用的东西,总抑制不住自己要在路上痴笑起来。这样的疯狂一直持续到2010年春,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中断……
这样的收藏在当时是小众而另类的,在过程中我也结识过著名的专业藏家,比如苏州谭金土先生,也获得同乡好友天真斋张雪松先生及莲园周景明先生的鼓励支持和馈赠分享,但如此大量收藏无名人氏照片,少有人知,更少有人理解。
现在我收藏的这本“女神”相册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实在是始料未及的。非常感谢沈月明兄撰写文章并发表,也感谢媒体和社会发现了相册的主人寻找到了其家人、同事。为此,我欣喜赞叹了许久。
同时也害怕未能善待这样的美丽,错过真实的意义。害怕重复的错过造成重大的过错。每一次我在摊上邂逅老照片时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每次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所为所想,亦如此。
照片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照片,收藏的意义也不是为了收藏。收藏更不是垄断和聚敛,而应当是保护、研究、交流、分享。
当我见到你时实际上也是听到了你对我的呼唤。选择是同时的,只因心灵的共通——这是我选购老照片时的体验。实际上就是被一种由内而外、净无瑕秽的精神气质给深深吸引和打动了,而这内在的光明原本是人类共通并且属于自己的。
来源:澎湃新闻
(文汇报记者顾军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