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图)
2016年的新年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并说“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这颗被命名为“悟空”的科学卫星,于去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升空,并顺利开机,开始向地面传送数据。这一切都让卫星的研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员工们难掩内心激动。日前,记者走进这支平均年龄仅30出头的年轻团队,看他们如何挑起这一重任。
遇到了“既大又小”矛盾
卫星界有种分类:0.5吨以下的是小卫星,0.5吨至1吨的是小型卫星,超过1吨以上就是大卫星。暗物质卫星在一开始设计时,就遇到了“既大又小”的矛盾:在世界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中,“悟空”的探测器性能最优、设计最为复杂。权威科学家估计,卫星要能够发挥前沿效应,探测器得有近8万路探测信号通道,这就意味着卫星有效载荷不能低于1.2吨。然而,卫星越大,制作和发射成本越高。对于一颗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纯科研卫星来说,发射成本关系着卫星项目的命运。
在前期论证会议上,国内多家航天单位也给出了接近3吨的数字,而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设计者却给出了一个数字:小于2吨。
“这个数字并非信口开河。”暗物质卫星总指挥朱振才说,在新的理念下,姿态控制、电源热控等设备保障系统包裹在有效载荷周围,就像为载荷量身订制了一件衣服。
勇于承担风险
2吨已经很轻了?最后交出的成果却再次令人大吃一惊:整星重量1.85吨,有效载荷1.41吨,“干货”比达到了罕见的75%。要知道,整星重量控制在1.9吨以内,就可节省几千万元的运载火箭成本。
为了做到这一点,卫星设计者对包括轨道选择与运行模式设计等方面的系统进行了优化,为卫星再次“减负”。卫星总师李华旺说,最终让他下定决心不装推力器的重要原因,是对我国火箭发射入轨技术和精度的充分信心。
科学卫星是单程试验
12年、11颗卫星、成功率100%,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交出的答卷。为每一颗卫星殚精竭虑,是身在上海的中科院航天人的品格。
卫星热控主任设计师王建平在2011年底加入团队,四年来每天往返于上海与昆山之间。因为要做为期1个月的热试验,整整30天不能与家人相见,他却没有一句怨言……
研制团队说,他们这么拼,因为“悟空”是一颗没有试错机会的科学卫星。国内外众多科学家都将“打开探索和认知宇宙窗户”的梦想寄托在这颗卫星身上,这次任务必须成功!
不久前,地面已经接收到“悟空”传回的首批数据,在3年在轨运行的设计寿命中,它将源源不断传回宇宙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