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良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进行车身修理项目比拼。 (照片由本人提供)
汽车维修的精度要求是多少?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是——保险杠、车门被撞出一个凹坑,参赛选手要对比汽车出厂数据,将凹坑修复到误差在1毫米以内。而在国内汽车维修行业,这一数字只要控制在5毫米以内即可。对标国际标准和市场需求,国内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正在提升人才培养标准——今年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杨浦职校汽修专业2015届毕业生罗良获得车身修理项目银牌,这是国内汽修专业学生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好成绩。
参赛检验职业教育水准
“世界技能大赛”有着“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之誉,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前沿水平。参加比赛,不但检验职业教育的水准,更是让国内院校看到了汽修专业的“国际标准”。
罗良的指导教师、技术翻译俞俊举例说,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汽车维修工人在进行维修时对自身和环境的安全防护都有较高标准。“在国内,汽修工人大多穿一身工作服,但国际要求参赛选手参与不同环节、完成不同任务时穿着有针对性的保护服装。比如打磨的时候有专业服装、要戴上耳塞和防护眼镜。完成会产生粉尘和焊接烟尘的操作时,要打开集尘设备,否则就会被终止比赛。”
俞俊介绍说,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车身修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属于紧缺的职业门类。就上海而言,开设相关专业大多是中职院校,行业里对于汽修的专业要求与国际标准相比也有差距。为了培养出符合世界标准的技术人才,目前国内职业技能比赛参照国际标准不断提升要求,开设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也对接市场提升了教学标准。
反复操作是赢得比赛的关键
“教练让练习10遍的动作,我会练习20遍,周末我也留在学校里继续练习焊接技术。”眼前的罗良,青春帅气,能在杨浦职校汽车维修专业中脱颖而出,他很谦虚:“大概是我比较有上进心,比别人更努力一些吧。”
二年级时,专业教师发现罗良理论基础扎实,就鼓励他加入学校集训队。俞俊说,“在众多学生中,罗良并不突出。但他有20岁小伙子难得拥有的韧劲儿,一些基本功动作只要他学会了,就会反复思考,掌握得非常扎实”。
每天早晨6点起床晨跑,8点钟准时开始训练,再抬头,已是下午5点。晚饭过后,训练会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只有大量的反复操作,才能保证技术的稳定性,也是赢得比赛的关键。”俞俊说,杨浦职校是全国车身修理项目“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基地,教练组对世界比赛的候选人要求很严苛:“一个技术动作训练20遍,如果有一次出现了失误,就要加大训练量,直到百分之百准确。选手们在训练中修复的车身,几乎要与出厂数据一致。”
中国参与“世界技能大赛”的8名候选人来自全国各地,技术实力都不错。训练中遇到技术难题,大多数选手的做法是等待指导教师给出解决方案,而罗良则喜欢自己琢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在行不通了,第二天的训练场上,罗良会带着问题求助老师。
他的技术让评委们惊叹
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参加车身修理项目的选手要在22个小时内,完成电子测量、板件分离、焊接、板件加工、板件整形等基本技能。且整个三天半的比赛中,选手与指导老师之间没有交流,整个比赛的流程思路全凭借选手个人设计完成。
这不仅是对选手技能的考验,更是心理素质和体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为此,学校为罗良特别设置耐力训练和腰、腹背肌等强化训练。比赛前,俞俊陪着罗良逐一学习专业技术英语——不仅要在赛场上看懂比赛规则,还要能与裁判进行专业交流。
俞俊告诉记者,参与这个项目的20多个国家选手中,只有5人完成了全部项目内容,罗良就是其中之一。“薄板焊接”是整个比赛中的一个技术难点,选手要仰头进行焊接动作,焊接机自重就有20多公斤,如果没有足够的“腕力”,动作就容易变形。为了提升手腕肌肉群的力量,罗良每天在手腕处绑上2公斤的沙袋进行训练。到了比赛现场,罗良“铁腕”焊接的动作让评委们惊讶,一位评委甚至录下了罗良“薄板焊接”的视频。
今年从杨浦职校汽车修理专业毕业的罗良,眼下已经在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试制车间工作,而他身边的同事,绝大多数是大学毕业生或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师”——正是因为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的突出表现,罗良毕业前就获得了进入职场的入门券。
文汇报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