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东营示范种植基地,海水稻平均亩产约600公斤,最高亩产过了800公斤;在河南濮阳,播种期迟了,产量还有580公斤;在浙江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在江苏南通,滩涂地也有700公斤。我们的海水稻研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大大领先于全世界。推广1亿亩海水稻的愿望一定会实现!”在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又一次对外展示了团队发展海水稻的信心和决心。
两年多前,袁隆平在米寿生日上,提出了自己关于海水稻的梦想,“我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让海水稻抗盐碱超过0.6%,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年产量将超过300亿公斤,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而今,袁隆平又“更新”了这一梦想——一亿亩的种植面积不变,亩产经过努力后有望上调为500公斤,那么未来年产量就将超过500亿公斤。
海水稻,绝非按字面理解的“在海水中生长的水稻”,而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英文名为“Saline-alkaliTolerant Rice”。它可以长在滩涂和盐碱地。传统的水稻在含有一定盐、碱成分的耕地上是无法正常生长和结实的,育种专家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新型海水稻,这些海水稻可以广泛的种植于沿海滩涂、内陆盐碱地和咸水湖周边,缓解了耕地压力的同时,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记者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获悉,目前,由袁隆平担任首席科学家的研究团队在山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已建立9个区域试验种植基地,覆盖示范种植面积近两万亩,今年各基地平均亩产逾400公斤。
在袁隆平看来,中国发展海水稻有两大优势:地大物博,海水稻材料资源丰富;国外主要研究海水常规稻,我国研究海水杂交稻,除了耐盐碱,还有杂种优势。“海水稻播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现在是百亩片、千亩片,明年就是万亩片、十万亩片,前景非常美好。”他说。
国际海水稻论坛自2016年以来,每年一届,本届论坛以“链接·赋能·生态圈”为主题,以海水稻育种、盐碱地稻作改良为基础,发布核心生态板块,赋能现代农业,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多维协作,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中国的农业科技“走出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论坛提出的海水稻拓荒人生态圈有助于在高技术状态下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供应与需求的再平衡,将产生一个万亿级数字农业平台。
作者:赵征南 杜德乐
图片、视频均由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提供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王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