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里王汉代积沙墓。
“西安南郊的北里王村北侧(千林郡小区)发现两座汉代积沙墓。积沙墓是战国至西汉时期高等级贵族中最流行的一种丧葬形式,它能起到防盗作用。”记者5月8日下午到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采访时,该院秦汉研究室副主任朱连华告诉记者,“结合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等方面推测,这两座墓或许是宜春孝侯王咸夫妇或釐侯王章夫妇合葬墓。”
在5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这一考古发掘项目重要进展作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两个“入围”项目之一被发布。
北里王积沙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北里王村北侧,千林郡小区二期用地范围内,地处凤栖塬北麓,西北距汉长安城遗址14.1公里,东距汉宣帝杜陵6.3公里。墓葬所在区域为西安南郊汉代高等级墓葬集中分布区,附近已发掘的有张安世家族墓、财经干校西汉墓、翠竹园西汉壁画墓、羊头镇汉代积沙墓等大型汉墓10余座。
去年4月,千林郡小区管道工程施工发现这两座大型汉墓。为避免墓葬再次受到破坏,受省、市文物局指派,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从6月7日开始对这两座积沙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至11月16日,现场发掘基本完成。共发掘“甲”字形墓葬2座,坐西朝东,并列分布,方向95°,出土釉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200余件。
▲一号墓、二号墓俯拍。
▲一号墓。
一号墓位于北侧,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和椁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葬东部,可分为明挖墓道和券顶墓道两部分,明挖墓道残留部分平面呈梯形,墓道壁中部有一个二层台;券顶墓道砖拱结构,墓道西部有四层砖封门。竖穴墓室平面呈长方形,边长达到12米以上,墓室正中有长方形砖拱椁室,砖椁由6层长方形条砖镶砌而成,可分为内外两层,砖椁之下有12层砖砌基础,基础之下至墓底之间还有2.5米积沙,椁室基础直接建于积沙之上。
▲一号墓砖椁。
▲一号墓砖椁。
▲一号墓出土墨书砖1件,铭曰“此五十二宜春侯椁馀”,为该墓墓主人身份的判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号墓曾遭盗掘,砖椁内仅存长铁钉数和大、小铜钱等。椁箱内出土有釉陶壶、樽、罐、鼎和铜熏炉、铜盆、原始瓷壶、铜车马器等30余件。砖椁封门东侧椁箱底部出土有墨书砖1件,砖侧书有“宜春侯”等字,为该墓墓主人身份的判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号墓形制与结构。
▲二号墓砖椁内部结构(东—西)。
位于一号墓南侧的二号墓,由斜坡墓道、长方形墓室和墓道两侧4个耳室组成。梯形长斜坡墓道,东西残长23.9米,两壁有一个二层台。竖穴墓室平面近方形,大小与一号墓相近。位于墓室正中的砖椁也是长方形券顶结构,东、西两侧有三层砖封门,亦分为内外两层,外券由楔形砖、条砖混砌;内层由磨制条砖对缝砌成,内券涂满朱砂。椁室内经盗掘,盗洞内出土有铁剑、铜镜、铜钱等,砖椁内出土有玉鼻塞、肛塞、铜钱、剑格、铁棺钉等文物。4个耳室位于墓道的南、北两侧,均为土洞结构,砖封门、砖铺地。其中一号耳室葬模型车马器;二号耳室仅见少量黑色漆器残片,原应葬有木质随葬品,现已朽烂不见;三号耳室葬釉陶壶、罐、鼎、盆和铁釜。四号耳室葬模型兵器、模型车马器、骨签、铁环等。
▲一号墓部分随葬器物。
▲二号墓部分出土文物。
朱连华介绍:“墓室四周和上下六面积沙,为了更好地防盗,椁室和墓道连接处用了木结构。木板朽后,沙子完全垮下来,把整个椁室形成完全封闭的区间。”发掘的两座积沙墓,规模大、建筑精美、结构复杂,为还原积沙墓墓葬构筑方法和建筑顺序等,提供了更多依据。其价值在于,墓主信息明确,是西汉晚期京畿地区少见的贵族墓,对西汉时期高等级墓葬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朱连华表示,两座墓葬形制相近,应当是同时建造的。随葬器物均以绿釉陶器为主,这一类型釉陶器流行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两墓均未出土新莽时期钱币,所用砖有楔形砖和长方形条砖两类,未见新莽时期流行之子母砖。综合考虑,时代应为西汉晚期。
本次发掘的两座墓葬规模大、等级高,制造精良,代表了西汉晚期较高的建筑工艺与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墓主人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是研究西汉晚期高等级墓葬葬制葬俗的重要材料。
文:文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供
编辑:韩 宏
责任编辑:朱 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