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1)》和 《欧盟大国和地区政策(2021)》发布会暨中欧关系研讨会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上海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的资深研究人员,就各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展开汇报和分享。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联合举办。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俄乌冲突是冷战以来欧洲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盎格鲁—撒克逊的欧陆战略和欧盟内部部分力量的诉求同频共振造成了现今的不理性现状,也相应冲击到周边国家。在此局面下,欧盟对外政策也在发生深刻调整,并对我国产生深刻影响,需要我们学者密切关注,加强研究。
作为发布会的重要学术成果,《欧洲对华政策报告(2021)》是上述两个学术机构连续5年来联合发布的年度政策报告中的最新一本。该报告分别就欧盟及部分欧洲国家,含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丹麦、瑞典、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等2021年对华政策背景、基本内涵、政策调整及其原因,及未来对华政策走向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欧盟的大国和地区政策(2021)》则是上述两机构就此主题发布的首份政策报告,内容涵盖欧盟主要对外政策对象,如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东盟、非洲等。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在开幕式上对上述两份报告发表点评,他感谢了各位作者对学术成果的贡献和坚持,并表示系列报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就未来的地区关系,徐明棋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种因素的变化叠加的影响不能忽视。大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主导着国际格局变化的方向。俄乌军事冲突是大国竞争的产物,它会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新冠疫情的冲击与俄乌冲突影响叠加,对中欧关系会带来更深更长远的影响。在西方部分势力的鼓惑下,欧洲民众和政治领导人对中国的看法在改变。因此,简单地沿用原来的方式试图将中欧关系拉回原有的以共同经济利益为主的合作轨道变得越来越困难。要有新的框架和新的方法来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要以全人类和平发展的需要来促进更宽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本系列报告的作者认为,2021年欧盟的大国和地区政策发生了较大调整。具体表现在首先加强和巩固了欧美跨大西洋关系;其次巩固与其他发达国家关系。第三加强了对华政治对抗,例如冻结了双边“全面投资协定”的后续进程;第四,强化在非洲地区的掌控能力。最后是提升战略自主程度,加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
具体到中欧关系,本系列报告作者认为,2021年对中欧关系而言是特别的一年。中欧双方在2020年底就双边“全面投资 协定”完成谈判时,外界预期双方关系可能在2021年开创新的局面。然而围绕所谓的香港、新疆和台湾等各类涉华事务,欧盟对华政策意识形态化倾向更加明显,在去年开启了近30年来的首次对华制裁,将中欧关系降到1990年代以来的一个低谷。
不过,双方在经贸领域交流依然强劲。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严少华认为,2021年欧盟对华政策与往年相比更具竞争性和对抗性,但总体上仍然维持多面性对华政策定位,“在多面性中寻求平衡”成为2021年欧盟对华政策的主基调。
从具体国别来看,欧洲各国对华政策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也受来自到欧盟方面政策的深刻影响。
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骥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薛晟指出,2021年法国对华政策在寻求“战略自主”中,进一步展现其对华友好与对抗的“两面性”。马克龙在2022年的当选,使法国对华政策能够维持稳定,但在欧美关系、疫情和俄乌冲突背景下,法国对华政策“两面性”中的张力会继续拉大。
作为“法德轴心”的另一个重要国家,去年是德国对华政策的分水岭。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弢指出,德国现任朔尔茨政府初期有意继续维持过往对华政策,但在联合政府内,其对华政策可能受绿党等影响,以及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会出现可能的重大对华政策调整。
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认为,西班牙在2021年保持国内局势稳定,根据自身和欧盟的基本利益和价值观维护战略自主,发布了体现欧盟原则及本国立场的《2021-2024年对外行动战略》,奉行较为积极的对华政策,西中关系稳步前行。
作者:沈钦韩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