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兴趣,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古代的神兽。
首先,“神兽”这个概念是今人喜欢谈的。其实最早的“神兽”叫“物”,就是事物的“物”。《左传·宣公三年》记载:“铸鼎象物。”这个“物”不是普通的物,而是怪物。据说,夏禹把各种怪物的形象铸在九鼎上,因此“怪物”又叫“物怪”。今天出土的青铜器上的很多神兽造型,都能和《山海经》中的神兽找到对应。
神兽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原始阶段。这个阶段大概对应春秋到魏晋,神兽带有非常强烈的自然特征,是人们既害怕又崇拜的对象。当时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畏兽”,郭璞注《山海经》时经常提到一种“畏兽图”,《山海经》里的怪物同时也出现在“畏兽图”中。“畏兽”,意为人们害怕的东西。庄子说:“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怪兽。普通人要做的,就是尽量认识这些怪物,在野外猝然遭遇的时候能够尽快认出它们,尽早躲避。
第二是杂糅阶段。这个阶段大概对应南北朝到唐宋,神兽开始演化为政治含义浓厚的“瑞兽”。人们开始对神兽失去恐惧感,学会加以利用。很多原始怪兽消失了,还有一些被人类“驯化”,比如成了镇墓兽,或者蹲在门口看门。上古“四凶”—— 饕餮、浑沌、梼杌、穷奇,也被抓来当镇墓的“保安”了。
第三是没落阶段。这个阶段对应宋以后,神兽完全失去了神的意义,沦为装饰品和宗教神佛的坐骑。我们去北海公园,会看到九龙壁。九条龙纵横飞舞,但我们并不觉得害怕。因为“龙”这种神兽,已经失去了神秘感,和帝王乃至普通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甚至还有神兽演变成了人形,最典型的当然就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的原型“玄武”,在上古时代就是龟和蛇。但后来逐渐拟人化,龟蛇反而变成真武大帝的守护神将了。《西游记》里的妖怪多数也是神兽,能变成人,生活在人类的世界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未开发领域的不断缩小,神兽逐渐失去了神性,被人文化、政治化了。
但是,人们并不会因为神兽神性的消失而忘记它们。正如华南虎、白豚的濒危,反而激发了人们保护珍稀动物的热情。因为越是稀少的物种,越值得投以注视的目光。
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的存续,这在今天已经取得了共识。因为每一个物种的消亡,都意味着与之相关的更多物种的消亡。每一个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同样,保护神秘世界中物种的多样性,也是为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存续。因为神秘世界的每一个物种背后,都关联着无数精神层面的事物,它们共同维持了想象世界的生态平衡。例如,我们可以忘记庄子笔下的神兽大鹏,但大鹏这一物种的消亡,意味着我们将无法理解李白——他一生以“大鹏”自居,从早年到晚年,绝无改变;还意味着用这一物象对译过来的“金翅鸟”也将消亡。我们将无法理解《西游记》里狮驼岭的故事,甚至无法理解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
大家即将看到的这部《够神的:中国古代神奇动物图鉴》,正体现了保护神奇物种多样性的目的。从目录就可以看出,这部书的胸襟是很大的,既包括了上古货真价实的神兽,如《山海经》里的相柳、九尾狐,也包括了本不是神兽的二十八宿——演禽术(一种占卜术)将其与二十八种动物匹配的产物,甚至还包括了“梅山七怪”等明清小说中的妖怪。这些物种看上去时代不同、形状各异,其实是互相关联的。
本书有精美的绘画、对画面细节的解说,还有各种精彩的故事,相信读者翻一翻就能发现它的妙处,无须多说。不过,本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它不是一部资料性质的工具书,却把想象世界的神兽做了分类,正如生物学家把真实世界的动植物做分类一样。
古人很少给神秘动物做分类,但分类却能使人们更容易看清个体之间的关系。本书的分类方式,依然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五行配五方的结构。这和古代的“五虫”说有潜在的渊源。而各方动物的属性,也基本符合木、火、金、水、土的特质,以二十八宿各自分属的“四灵”来统领——青龙为“孟章”,朱雀为“陵光”,白虎为“监兵”,玄武为“执名”,而中央以“明堂”(象征着宇宙中心)坐镇,更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式体系了。
保护神秘动物的工作,西方人其实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例如近年来国内陆续上市的《博物学家的神秘动物图鉴》《超自然变形动物图鉴》等,都是研究和整理神秘动物的奇书。而这些书又深刻地影响着文学、游戏、影视,使西方的神秘动物更加深入人心。我国的神秘动物资源一点儿都不比西方差,但没有多少人做真正的整理,以至这些宝贵的资源只能沉睡在散乱的史料中。我相信,这部《够神的:中国古代神奇动物图鉴》将开启一个新的风气,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神话资源,甚至创造一门中国的“神话生物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天飞(作家、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硕士)
>>内文赏析:
“三生三世”里的杨幂原型是她是她就是她——
南海之外有长洲,也叫青丘,遍地仙草奇花,好似九座纯青的峰峦,首尾相接,连绵起伏。青丘之国便在其中。其民均为狐属,生下来就有一条尾巴,每过五十年则增一条。至九尾时,毛色洁白至纯,能变化人形,随心幻化成男女老幼。常以美女形貌现身,以涂山为姓氏,引风招云,拜月弄光,极尽浮华。
九尾狐曾与人王之族联姻。禹过青丘,见白狐四足九尾,能驱除各种毒虫祸患,认为这是王者的征兆,于是娶了涂山氏。治水之时,涂山氏看见大禹呈现出黄熊之态,惊惧而逃,化为顽石。禹急忙喊道:“还我儿子!”顽石裂开,产一婴儿,于是他就叫启。启后来建立了夏王朝。
oh my god,中国的美人鱼原来长这样——
人鱼有鱼的身体和人的面孔。颊后露出鱼鳃,无耳廓,不能听音;虽然有口,却不能说话。终日浑浑噩噩,群聚而游,没有方向。人鱼一族数量众多,遍布湖海江河。在河里的称为互人,海里的则为氐人。南海外有氐人国,那里的人,鱼身无足,在建木之西,终年悄然无声。圈在礁岩围场,只有天河倒倾、飞瀑而下之时,氐人方能奋劲逆流而上,甚至缘建木而上,远离囹圄,脱去鳞片的桎梏,重新化为四岳之族。
邓布利多的凤凰和中国的不死鸟有什么不同——
不死鸟,兴起于西土,却无故乡可寻。有人说是在金塔高立崇神之地,有人说是在众神环坐的大海之滨,也有人说是在飞天梵唱极乐之地,都有这类神鸟的身影。它的状貌形似凤皇,通身赤红,不死鸟飞如闪电,停占高枝,鸣如仙乐,舞似流光。此鸟神奇之处,在“不死”二字,为复生之鸟。每五百岁,鸟身疲累,羽毛脱落,不可飞、不能鸣,显垂死之态。这时便采集香木草叶,堆到一起点燃,不死鸟蹲踞其间,与火焰化为一体。最终灵智复苏,以幼鸟之形,在灰烬中重生归来。
大过年的,这些神兽你分清楚了吗(集齐四个大概能召唤锦鲤……吧?)——
《够神的 : 中国古代神奇动物图鉴》
方佳翮著、绘
中信出版社出版
《山海经》《海内十洲记》《述异记》《西游记》……散布典籍中的珍禽异兽都有怎样的故事来历?它们相互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它们究竟长什么样,有怎样的技能与神力?
当我们重新审视神话时代的世界,天圆地方,四海为疆,神话本身超脱了历史地理的限制,达到了理想化的对称性。中国古代的神奇动物们来自典籍之间,又活跃在古往今来的雕塑、壁画、图卷以及人们口耳相传的传说与幻想之中。
本书用极致的线条描绘出各种神兽的“真实”形象,在每一个角落都隐藏了等待解读的典故,并以自成体系的画风和文字表达,定义并解读这些极让人着迷的中国意象。
【作者简介】
方佳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资深创意设计师,中国传统神话研究者,国内知名“怪兽”画者,曾为《故宫怪兽谈》《易中天中华史》《封神演义》等绘制插画
作者:方佳翮,李天飞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