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儿:程乃珊”系列:《上海Color》《上海Memory》《上海Lady》《上海Taste》程乃珊著,三联书店出版。
到今年4月,女作家程乃珊离开我们已有六年了。但这六年来,程乃珊的著作连年出版,读者们还是像过去一样地追读她的作品,这足以证明她的文字的永恒性,她的写作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如今,人们喜欢以“地标”来标示一座城市的“制高点”,在我看来,程乃珊是一个文化“地标”,而她孜孜不倦写下的有关上海这座都市的文字,则是上海叙述所达到的“制高点”。
三联书店在程乃珊逝世五周年之际,策划并出版了由王安忆撰写长序的一套四本的纪念收藏本:《上海Color》《上海Memory》《上海Lady》和《上海Taste》,这是程乃珊30年创作的集萃,克勒腔调、弄堂记忆、女性画像、舌尖风云,题材充沛而丰富,充分展现了“上海女儿”程乃珊笔下的上海精神。
关于什么是海派风格,已经被问了经久,似乎总是难以精确定义,我觉得,与其下语焉不详的定义,还不如通过阅读作品来感受,来触摸,这可能有一种更加美妙的直觉。在这个意义上,阅读程乃珊绝对是精准的选择,当你打开她的著作,只能属于黄浦江的海上风便会扑面而来。当代作家中,描述上海百年故事最为靠谱的,程乃珊当属翘楚,这与她的写作背景有关:一方面,她的祖辈和父母辈是上海滩的显族,方方面面的关系交织如网,每个经纬里都织进了各色人等;另一方面,她居住在静安寺一带,又长期在沪东棚户区做教师,既熟悉老克勒生活,也深刻了解社会底层百姓,这使她的笔触格外开阔,直接伸向上海最为精彩的两个典型阶层。
这套纪念收藏集所选的都是程乃珊的非虚构作品,是她对上海往事和现实生活的深情叙述,这些文字犹如王安忆所说,“为这个城市描绘毕肖的画像,增添近代历史记忆的库藏”。
在《绿屋情缘》中,程乃珊写了铜仁路333号那栋老上海著名的绿房子。这栋由闻名遐迩的匈牙利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为颜料大王吴同文的私宅,外形如邮轮,贴以绿色面砖,楼里有沪上第一部私家电梯,在1938年已被称为超现代的远东第一豪宅。程乃珊与这座绿房子的“情缘”堪称传奇,她的丈夫严尔纯是吴同文的外孙,在这栋绿房子里度过很长的岁月,他告诉她很多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后来,程乃珊将之写进了她的小说《蓝屋》里。小说中,她给笔下的男主人公信笔取名为顾传辉,她越写越相信,不论在蓝屋(绿房子)锦绣辉煌的日子里,还是在残山剩水、花果凋零的日子里,她的小说主人公顾传辉确确实实穿梭其中,在充满矛盾的灵与欲的滚滚红尘中,真实又辛苦地生活着。没有想到,2001年的一天,经过修复的绿房子犹如破了咒语苏醒过来的美人,再次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而修复绿房子的建筑师名叫顾传晖,与《蓝屋》中的主人公顾传辉何其相似,而且居然还与书中主人公同年同庚。程乃珊在文章里说:“生活,原来竟有如此巧合和戏剧性,给我带来震撼性的惊讶!”
程乃珊不知道的是,她去世后不久,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找到我,说他当年搬到绿房子里办公,在底楼的厨房内,见到地上全是零乱地堆在一起的书籍,它们即将被投入熊熊的烈火。一生爱好书籍的张秋生实在不忍它们就这样灰飞烟灭,于是,他瞅着无人之际,抢出了几本线装书,其中就有一套吴氏族谱,他始终妥善保存着,本来打算亲自交还给程乃珊的,他认为没有人比她更适合保管这套族谱了,她最能知晓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可惜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跟程乃珊详说此事,她却匆匆离世。于是,后来也就有了那么一天,在我的牵线下,张秋生和严尔纯在上海作家协会的咖啡馆里会面了,张秋生将包裹细致的三本线装的吴氏族谱郑重地归还给了严尔纯,一个家族绵长的历史便以这样的方式得以保留和传承。
程乃珊写过众多上海女子,有名门望族,也有普通小市民,她们都被写得活灵活现,而且通过她们真切地揭示了时代的面貌或真相。《黄太太烹饪沙龙》写了一位早年从中西女中毕业的女子,结婚后与丈夫双双留学海外,黄先生学医,黄太太学习药学,主攻营养学。他们学成回国后,黄先生在南昌大楼挂牌行医,黄太太则在思南路上的家中设下午茶招待宾客。黄太太的下午茶是西点,那是十分时尚摩登的,所以人满为患,为丈夫拉来不少客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黄先生英年早逝,家里的生计一下子成了问题。黄太太便在私宅附近开出了一家烹饪沙龙,教学员们做西餐。沙龙里其中一间餐厅与厨房打通成面积颇大的开放式厨房,白纱窗帘,四季鲜花不断,还有清一色乳白色的铁制折椅,环境优雅敞亮,一改上海人认为厨房总是油腻龌龊的传统概念。黄太太开班教授烹饪的同时,也做外包生意,由于她是学药学的,所以对剂量十分敏感,因而做出的奶油泡芙和白脱蛋糕声名在外,这就有点如今网红外卖的意味了。《申家姆妈》写的是普通的市井妇女,她们不是贵妇人,但也“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尤其在沮丧难熬的日子里,当申家伯伯们六神无主之时,她们却能沉着应付。一位有几个漂亮女儿的申家姆妈,不堪女儿们一再被不可一世的暴发新贵纠缠,家人敢怒不敢言,她却泡上一杯新茶笑眯眯地说:“我拣女婿不看出身、不讲条件,他只要懂得三种油,否则,谈也勿谈!”三种油?白脱油、掼奶油、色拉油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能谙熟这三种油的属何种背景家庭,也便心知肚明了。有人笑她放着现成的太夫人不做,她却正色回答:“阿拉不要沾人家的光。”时代在变迁着,但申家姆妈们吐出的虽细却坚韧的丝所织成的罩住家人的安全网,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黄太太,还是申家姆妈,她们的身上总有一种认真、踏实生活的素质和力量。我以为从程乃珊的上海女性故事讲述中,可以找出历史的链接,辨析一脉相承的基因,由此发现上海精神的着落点。
程乃珊的作品非常鲜活,细节真实,这是特别抓人的地方,这当然出于一位作家的写作天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源于她对上海这座城市真挚的热爱,源于她对生活切实而热烈的拥抱。阅读程乃珊,就是阅读上海,而“上海的女儿”程乃珊,也将一直活在她叙述上海的文字里。
作者:简平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