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辆“5G+L4”自动驾驶智能重型卡车在东海大桥专用车道上列队行驶——这是上海洋山港推进集疏运体系智能化再造的一个场景,目前已投入37辆智能重卡,累计运营测试里程达700万公里,共计转运超23万标准箱。
自2022年3月“中国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落地上海以来,船到船同步LNG加注服务实现常态化运营。相较于传统燃油船舶,LNG动力船舶硫氧化物减排最高可达100%,氮氧化物减排最高达85%以上。
今起至24日,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将在沪举行。2021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每年共同主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上海积极落实论坛精神,深化论坛成果,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向低碳化数字化转型,实现物畅其流、人享其行。
数智转型促进航运提质增效
从昼夜不辍的自动化码头,可以管窥贸易港口的活力。
和传统码头作业不同的是,自动化码头桥吊员如今的工位,在中控塔的15楼。他们全神贯注盯着屏幕,手里操控着手柄,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远处被吊运、平移……全球最大的单体全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不断进行系统迭代及功能完善,已进入成熟运作阶段。
上港集团副总裁张欣介绍,整个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已经突破了该码头设计的630万标准箱产能,去年全年完成了集装箱吞吐量635万标准箱。同时,依托区块链技术,上海港实现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进口换单放货流程缩短至4小时以内。
关乎市民出行的航空服务也智慧升级。机场运行管理体系智慧化稳步推进,上海机场初步实现数字孪生机场的展现和应用。例如,航班态势感知平台整合了跑道监测、停机位容量、航空器保障节点、航空器滑行路径、航站楼内旅客分布情况等海量实时数据,融合形成了直观的运行实况信息,机场运行监控人员以全局视角来观测和了解机场飞行区内各区域的航班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快速进行决策和指挥调度,处置突发事件。
持续推动航运产业绿色转型
与此同时,连续13年蝉联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上海港,正成为越来越清洁、节能、高效的现代化枢纽港。
据统计,2022年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达53.5%,创历史新高;海铁联运箱量累计完成57.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8%;船到船同步LNG加注服务实现常态化运营;上海港外贸集装箱泊位岸电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本市营运船舶、检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和内河港口低压小容量岸电建设完成“三个100%全覆盖”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绿色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发展目标,旨在打造低碳环保、智慧高效的航运产业新生态,实现能耗清洁节约、污染物受控、土地岸线资源集约利用。
围绕这些目标,当前,包括上海港、上海机场、中远海运、东方航空在内的航运、航空物流企业,都积极寻求破解路径实现“双碳”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书记张永锋分析,国际航运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变革,呈现出新技术、新标准、新模式、新能源等特征,“双碳”行动也要求航运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和低碳产业作为2个新的赛道,给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新指征,“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推动绿色航运率先发展、率先见效”。
作者:张晓鸣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