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自贸试验区走过的10年,设立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开展首批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创新等持续落地的金融领域制度创新无疑是一场重头戏。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昨天联合举办的“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自贸10周年”新闻通气会透露,上海自贸试验区10年来持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发展成为新政策、新机制的国家级“试验田”。截至今年6月末,区域内银行业机构数量达588家,保险业机构数量达135家。
压力测试:为服务实体经济探索新渠道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副局长王鑫泽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后,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分别出台了8条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最早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上海监管局围绕市场准入、特殊业务授权、统计风险监测等出台多项配套制度,有力加强监管政策引领。截至今年6月末,辖内共有4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自由贸易账户核算体系,自由贸易账户资产总计1.06万亿元。
坚持对标最高标准,上海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改革创新上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先行先试的压力测试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渠道、积累新经验。
围绕匹配金融供给与科技企业需求,上海监管局已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建“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基地”,试点实施一批新产品、新工具、新模式。例如,通过试点机制,在全国率先将设在临港的金融租赁项目公司的租赁物范围,扩展到集成电路产业链设备。截至目前,已落地金额2.6亿元,为集成电路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渠道,进一步增强上海在支持长三角乃至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辐射作用。
作为首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专业子公司的金融租赁公司,交银金租通过业务创新在行业内树立起先行先试的旗帜,也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按下加速键。目前,公司下设超过700个项目公司,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160家客户开展航空、航运租赁业务。交银金租党委副书记、总裁竺叶群告诉记者:“我们先后完成了上海自贸试验区首单飞机租赁业务、首单飞机资产转让交易等创新业务,开辟了自贸区增加资产流动性的新路径。就在去年,交银金租交付中国租赁公司首架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飞机,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航空租赁业务注入绿色动能。”
服务全国:充分释放“试验田”溢出效应
截至目前,全国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首家外资再保险法人机构、首家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全国唯有的5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等一大批首创性项目都已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在临港新片区,7家再保险运营中心也获准开业,将打造再保险“国际板”,开设面向全球的再保险交易市场,加快实现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的转型升级。
王鑫泽表示,上海监管局将更好发挥自贸区示范引领、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推进自贸区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联动发展。截至2022年末,上海辖内银行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为苏浙皖三地企业提供贷款余额近3亿元,有力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站在下一个10年的新起点,上海自贸试验区正以更高目标设计新一轮发展路径。沪上不少金融机构也表示,将把握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的机会,继续投身自贸区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服务创新,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我们希望在新起点上支持自贸区和新片区重点产业发展和金融对外开放,形成更多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项晞表示,围绕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该银行计划在拓宽政策应用场景上下功夫,包括积极参与自贸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助力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助力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数据基础建设,探索金融服务数字化创新。
作者:唐玮婕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