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青少年之所以能成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与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果密不可分,是一代代中国人靠拼搏奋斗、苦干实干而得来的。平视世界的一代更是自信的一代,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平视一代”提供不竭养分和底气。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础教育,承担着非常光荣艰巨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总书记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引发会场内外关注教育话题的代表委员和上海教育界的思考。结合基层探索实践,大家纷纷建言:要在青少年人生拔节孕穗期讲好讲透大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大德育观,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扎根人民、胸怀国家;要引导推动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学校家庭互补共育,构筑起一个强有力、可持续的支撑系统,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要营造出更为开放的实践体系,引导青少年坐言起行、从点滴起步,有大爱有大德,更有大情怀,在脚踏实地的历练锻炼中认识世界,更有能力改造世界。
让“四个自信”滋润滋养“平视一代”头顶的星空、脚下的土壤,向上向善向美,昂首阔步向前。
培育“精神味蕾”
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这需要我们站在更宏阔的视角来“谋篇布局”。要以一种开放的视野、思维和心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自信又自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基础教育与青少年培养。“当代青少年整体素质水平高、洋溢青春自信,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增强教育引导,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自信源于发自心底的认同感,权衡认为,从小为孩子树立正确历史观,加深对历史文化和国情的正确认识,并在社会实践中去体悟历史经验教训,让“四个自信”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中可以实际运用并从中获益的一种本领、能力和素养。
他认为,要培养中小学生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兴趣爱好,就要求广大教育者首先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取其精华倾囊相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多利用田野调查、社会实践、高校和科研资源等多元化手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思考。
图为虹口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走进左联会址纪念馆
拥有“四个自信”,也不盲目排外。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锻炼孩子形成开放宏阔的视野思维和心态,兼容并蓄一切优秀文化与成果,自信地“为我所用”投入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去。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阅读不可或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说,阅读如饮食,从小培养“精神味蕾”受益终身。
他说,中国语言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在当下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的重要一环,“汉字拥有张力,带来无限想象力,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影响无可取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仅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渊源根脉,也海纳百川地吸收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蕴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密码,让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起步,强化阅读,用好汉字,构筑起我们独特丰沛的叙事体系,“在我们孩子的教育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主动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加快构建同心圆式话语体系。”
扎根红色资源
丰富多元实践中习得能力
拥有“四个自信”,同样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需要在日常丰富多元的点滴实践中习得,日用而不觉。
渔阳里,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的诞生地。100多年后的今天,渔阳里的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里,有个“人民建议征集中心”,青少年学生来此参观学习,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上海市委书记上官剑介绍,渔阳里作为上海共青团构建的青少年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位之一,已收集到许多青少年“金点子”。《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就吸纳了一批宝贵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上官剑带来《关于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进一步发挥青少年作用的提案》,其中建议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贯穿于青少年教育各阶段,提供制度性与政策性保障,为青少年创造更多旁听会议、观摩协商、参与交流的实践机会,提升青少年政治参与能力;用好基层办事公开等制度,探索基层青少年多渠道有序反映诉求、表达意见、提出建议的好办法。
帮助青年一代从小建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要理念的感知,为他们搭建参与其中的平台,更好地坚定制度自信,上海基层已有初步探索。
早在2022年,静安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在学习内容中就增加了特别内容——如何撰写人民建议。由静安区信访办、人民建议征集办相关负责人给青少年授课。孩子们就此有了更多渠道参与进人民城市建设。
来自中学生的“金点子”不断多了起来:关于优化快递包装纸箱材料、聚焦上海盲道建设、改善中学生视力……内容涵盖城市发展、社区治理、青少年教育、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各方面。
从如何把握、选取有意义的题目,到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学习撰写人民建议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切身体悟。学校还持续让学员们走进静安区人民代表大会全程旁听常委会会议,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共青团静安区委书记、静安区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吴佳妮说,正是建立起有效机制,广大青少年得以有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主动破圈实践
情感交融中形成可贵自觉
树立“四个自信”,需要构筑一个开放而强有力的支撑系统,主动破圈破壁,统筹多方资源,在实践的坐标中筑牢自信的根基。
今年学雷锋纪念日,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迎来了一群“老朋友”。黄宝妹、杨怀远、吴尔愉、朱国萍……耳熟能详的全国和上海市劳动模范齐聚一堂,为师生讲述各自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眼中的雷锋精神。
在卢湾一中心小学,与劳动模范面对面的传统不知不觉走过了19个年头。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坦言,通过常态化与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互动交流,孩子们更好地感悟到了劳模精神的真谛。
图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同学进行趣味拼图
同样坚持了近20年的,还有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寒来暑往,一批批稚气未脱的小讲解员出现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用普通话、沪语、英语以及快板书等方式,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解中共党史。时至今日,卢湾一中心小学不仅培养出千余名能用童音讲述党史的小讲解员,也在一批批小学生心中早早播撒下红色种子。
“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四个自信’,不仅要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也要在课堂外打造丰富的生动实践,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吴蓉瑾介绍,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中国人过中国节”“我为中国品牌代言”“‘云朵妈妈’讲中国童话”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当孩子们铸牢了文化根基,有了充分的自信,就能真正平视这个世界。”吴蓉瑾这样说。
主动走出校园“围墙”来做好立德树人的大文章。如何从90年的学校校史中摄取教育智慧、形成适宜学生年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赋予学生爱党爱国丰沛情感的校本特色教育教学素材,徐汇区向阳小学正发力探究。
图为向阳小学学生向伙伴们讲述学校发展的历史
向阳小学与所在地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友好单位、红色场馆开展合作、共同研发,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懂事、明理、善思、导行的综合主题实践活动,共同建设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阵地以及德育圈,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红色场馆故事学习,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在四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体验技能学习,通过学习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志愿者宣讲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上海市特级校长、向阳小学党支部书记毛坚琼这样理解:破圈育人,实现了优势资源和力量的整合,更在实践中形成孩子们的一种可贵的自觉。相关经验亦可以辐射到整个学区,带动更多学校,智慧互动、课程互通,让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在交织交融中酿厚“四个自信”。
树立远大志向
以创新能力铸就精神底色
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要创新思想教育的方式,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志向,以创新能力铸就精神底色。
全国政协委员、闵行区副区长刘艳以实践举例,近年来闵行区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打造“德育第一课堂”,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孩子的认知体验。积极推进学科实践活动,打造“行走课堂”品牌,在行走中拓宽视野、深化认识,促进知行合一。
她同时强调,要强化学科思政观念,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作用。各学科都要积极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在新旧对比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要深入研究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砥砺强国之志,厚植爱国情怀。
这几天,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的学生们翘首以盼。原来,课后服务课程“大咖进校园”要开讲了。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王牌课程”,8个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成为学校合作单位,派出院士、科学家等,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讲述最前沿的科技知识。
“这是最受欢迎的课程,开讲时,教室台阶上都坐满了学生。”校长夏红梅算了算,这几年走入学校的科学家不少于30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侯霞还记得,自己作为“开讲”嘉宾来到该学校为孩子们讲述科学知识的场景。尽管她在探月工程、北斗专项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但面对一群中小学生,起初难免慌张。“要用他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讲清楚,不容易。”
除了将科学家“请进来”,学生们也能带着自己的课题走进科研院所,享受挑战未知的乐趣。此前,全校60多位师生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7位导师带领下,开展了有关红豆杉提取物抗肿瘤活性初探等7个课题的探究。孩子们进行设计实验、检索文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操作实验,科学研究有模有样。类似的研学旅行在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每年都在进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题,都能得到科学家们的指导,科学的种子也就此在心中种下。”在夏红梅看来,“平视一代”也是具备较高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是怀有科技强国梦的一代。
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开发“科学研究能力”系列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素养;通过研学项目、科创季等活动让学生感悟科学精神,树立远大志向。这样的探索还在延续,拓展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创教育活动,“用心呵护好这颗种子,激发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作者:顾一琼 周辰 王宛艺 王星 张鹏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