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外滩街道,过往数月位于汉口路的山西居委会总少不了“贴隔壁”同安大楼居民的身影。鸡毛蒜皮的小纷争以不同形态隔三岔五地出现在居委会办公室里。
今年9月刚入职山西居委会的社工王奕婷,自然镇不住“闹腾”,但跟着居民区书记学习沟通的光景,她也逐步琢磨出了矛盾的源头:楼里居民流动率高,对大楼缺乏认同感、归属感。实地走访中,多日的思考化成“灵光一现”——挖掘大楼历史,并以楼道景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近日,她草拟的同安大楼“同心”楼道自治项目书进入“落地”阶段。
00后甫入职就上手“大项目”,居民区书记周湘眼前一亮,“她跳脱出解决个体矛盾的思维,打开了治理的新思路。”
伴随着Z世代入职社工,年轻带来了一体两面:一面是冲劲和相对旺盛的精力;一面是经验阅历以及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局限。如何扬长避短,助力提升基层治理力,从而打通裉节儿?
外滩街道副主任易敏婕说:“对于青年社工,工作技巧和能力可以在实践和师傅带教中迅速习得,但不能限于应对问题,还要在治理理念、治理思路上形成自己的新思路新想法,这是我们更为看重的。”
延展居委会思考维度
同安大楼始建于1932年,位于不折不扣的市中心。南京路、福州路、外滩和人民广场皆步行少许可至。它又是一栋地地道道的“筒子楼”:6层共计120户,除去底层商铺外,每一层24户,狭长的楼道有一半多空间腾给家家户户外置的灶台,卫生间共用。居住环境逼仄,住户老龄化程度、流动率高,大楼没有组建业委会,龃龉争吵不断,居民同住却不“同心”。
每家各有一本账,逐户沟通难以聚拢人心,调和出最大公约数也需要时日,如何另寻抓手?跟楼组长的一番闲聊,解了王奕婷的困惑。
72岁的楼组长顾叔1968年搬入大楼,不久前房子刚重新装修好,面积30平方米,窗明几净,收拾得井井有条。顾叔对房子门庭内外的珍视清晰可触:带头清理楼道堆物,引得邻里纷纷效仿。王奕婷记住了老人家的念叨,“这栋楼很有年头,住得也有感情了,看着别人小区打理得越来越好,心里着实羡慕。”
她敏锐地捕捉到顾叔的情绪,“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或许可以成为居民的共识。”一眼瞥到底楼楼梯处一方呈三角形状的白瓷砖,王奕婷计上心来:挖掘大楼历史,用艺术形式呈现在楼道里,加强住户和大楼的链接,“以前居民把门里当家、门外公用,要让大家对整个楼栋大环境也有念想。”
“这个切入点巧妙,居民会觉得好奇,愿意走出大楼跟社区干部聊一聊,增进邻里关系。”周湘这样看。易敏婕的观点也相似,这是往治标又治本的方向思考,“碰到居民矛盾,社区干部第一反应是解决问题,而如何从矛盾源头来缓解问题,这延展了居委会的思考维度。”
从城市规划高度想问题
突破阅历稍欠的局限,让00后走到台前,机制供能不可或缺。
现实情况中,居民区书记能力强说话分量重,年轻社工直接参与项目的机会少,如何让年轻社工不止于“打下手”?
易敏婕告诉记者,近两年外滩街道推出“政府搭台、社会协同、居民参与,青年善治家负责”的自治项目,“让年轻社工担任自治项目的负责人,观察生活发现议题,再找居民征集意见并写就项目策划书。”
“近年来,外滩街道经历了大体量征收,未来辖区形态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现在培养的年轻社工,其服务对象更为多元,因此工作能力不能限于处理琐碎矛盾,更需要‘善治’思维。”易敏婕说。
譬如在宝兴里居民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总给00后新进社工郭丰阐释一种理念:要从城市规划的高度思考居委会工作。
因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征收已完成,未来居委会所辖将包括高端商品房、商铺等,社区干部如何融入其间,整合多方要素资源,推动社区自治共治,这需要时时放在心上。徐丽华考较徒弟:几日前探访的独居退休教师家里陈设有什么特点?书架上放着什么书?怎么跟他找到共同话题?
“我想当务之急是全面提升自我,扩大知识面,让自身素质跟上周边业态的升级。”郭丰说,自己关注时政类新闻,想在走访中尝试用新闻话题打开局面,与居民聊天。
作者:苏展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