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市首个获批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和“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宝山区正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一年来,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宝山区围绕数字环境建设、研修方式转变、教学范式重塑、教师发展赋能“四大任务”,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基座、智慧同侪课堂、教学智能助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四大工程”,全面落实教育部“六项重点工作”,推动公平均衡、优质高效、个性灵活和智慧绿色的品质教育。
数字赋能下,老师们教得高效,学生们学得有趣,学习也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数据大脑测算,作业也能“个性定制”
当数字技术遇见课堂,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宝山区,“未来宝”教育数字基座搭建全域数字教学环境,聚焦教、学、管、考、评、研、资源等应用场景,结合体验式数字教室、沉浸式数字实验室、互动式演播教室等实体数字教学空间建设,为师生提供一人一空间,一科多工具,链接3D仿真模型、虚拟实验资源以及数字孪生教师等数字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助力课堂质量提升。
截至目前,使用“未来宝”在线课堂教学以及直播课堂上课的日均人数已达到4.8万,搭建中小学有效班级2028个,日均活跃班级1500余个,使用“未来宝”作业发布功能日均4.7万人。
不仅上课能接驳虚拟实验室,作业也能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个性定制”。在教学智能助手的帮助下,课堂作业实现线上分发、智能批改,并针对学生问题推送辅导视频,实现个性化课外辅导1对1,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学科知识图谱”,精准学习犹如“把脉问诊”
在宝山区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中,“学科知识图谱”也是一个亮点。宝山区启动了教学资源智慧化改造工程,组织了966名核心骨干教师,形成58个项目团队,开展了学科知识图谱以及教学资源包建设的研究,同时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元数据标准,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教学资源库,沉淀优秀教师的经验与智慧。
通过对“学科知识图谱”的构建与运用,试点学校系统地在各知识点之间建起关联,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将这些关联进行定量化处理,使得知识图谱自适应系统能根据整体学习数据,以知识点为单位对班级和学生的学情进行诊断反馈,推送个性化的作业和学习资源,将知识储存在数据库中,把简单的问题交给系统,把复杂的问题留给课堂,在班级授课制下实现因材施教,大幅减少课业负担,实现精准学习。
以高中生物学科为例,宝山区作为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基于生物学科知识图谱智适应学习项目试点区,由行知中学牵头,在区内推广试点“教学智能助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智适应学习资源推送服务,人机协同,并创新形成了嵌入式、沙龙式、翻转式、诊断补偿式四种教学模式。在行知中学的试点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相比成绩显著提升。
目前,宝山区共有90所知识图谱与智适应学习系统项目实验学校,其中,高中生物14所,初中数学58所,小学数学18所。生物学科知识图谱与智适应学习系统等成果在上海普陀、闵行、虹口等区和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市的100余所学校中推广应用。
跨域联动,智慧课堂输送至偏远山区
推动公平均衡、优质高效,这是教育数字化的应有之义。试想这样一幅画面:在智慧课堂中,身处城市的教师,以影像方式实时传送至山区课堂,名师资源实现跨域流通、联动。在宝山区,这一智能教学方案有一个专有名词——“智慧同侪课堂”。
“部分学校优质师资不足、结构性缺编、课堂教学水平差距大,”相关负责人坦言,引入智慧同侪课堂,就是为了通过融合AR/VR、数字建模及全息技术等,构建交互式的数字教学环境。这样一来,过去“单干户”的教师海能组合成兼具教学设计师、课堂讲授师、学习陪伴师、技术支持师等不同角色的研修实践团队。大家同研共备一堂课,完善丰富教学课程。
一年来,宝山已开展了近20场区级展示活动,参与学校近百所、教师近万人。在合理的机制保障下,越来越多的陪伴型教师愿意放弃课堂上的专业“权威”,教学设计师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杰作,共同致力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智慧同侪课堂也在“双减”后的课后晚托服务体现出新优势。譬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优质教师与学校里的教师合作,将“第二课堂”的教学资源通过实时传输至基层学校课后服务现场,为各校课后服务增能补缺。
作者:王嘉旖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