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农中心河到华亭港,修建了健身步道530米,景观步道1410米,配套的2座步行桥也已完工。”沪郊朱泾镇新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元峰指着修缮一新的沿河景观带说道,眼前这个项目,吸纳务工群众30多人,干了8个多月了,整体变化真的很大,大家看着心里也高兴,越干越有劲头。
干净整洁的宅前屋后、宽敞平坦的乡村道路、绿树成荫的休闲广场……走进金山区朱泾镇,乡村处处“旧貌”换“新颜”。今年以来,借着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的东风,朱泾11个村持续优化提升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基础设施,而村民们在居有所优的同时,钱袋子也慢慢鼓了起来,这正得益于朱泾镇近几年来坚持推行的以工代赈的扶持方式。眼下,处处可见村民们铆足干劲帮着加快村级项目建设的身影。
“宅基美化、道路黑化、水体净化、打造景观,这些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持续在做。”朱元峰说,怎么让村民配合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让他们实实在在参与进来就是一个最好的法子。去年起,新泾村又结合“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启动村庄改造“升级版”,新建稻田栈道、修建孝道文化广场,铺设健身步道……美丽风景连点成线,点滴变化正折射入村民的幸福生活。
新泾村一农13组范四云是最早一批加入行动的,前段时间,他与其他施工人员一同开展环境大清理,主要工作是协助村民将宅基四周堆放的农具、垃圾搬进小屋或者清运,在建起的步道、广场旁种植绿化。现今,清理后的宅前屋后,已经变成了有花有果的“小三园”,以工代赈给范四云带来的幸福感不止如此,“以前都是在外面干零活,给自己家乡建设还是头一回,每个月还能领取相应的劳务费,真的觉得很知足了。”范四云笑着说。
以“劳务”代“赈济”,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更让乡风文明春风化雨拂面来。曾几何时,朱泾镇温河村村民陆永前也因为不肯退养家禽和村里对着干,说起那时,老陆还有点不好意思,“当时也是想着多养几只鸡鸭,卖了多点收入,虽然知道这会给周边环境带来脏乱差,但还是舍不得清退,后来村干部和我算了一笔账,如果加入村里服务队,一年干下来增收个1万少不了,我和老婆一盘算,转天就把鸡鸭卖了,违建也拆了。现在干得活零碎也有意义,比如台风那会儿,我就跟着村干部巡逻,看到沟渠排水不畅了就铲挖,看到树倒了就扶起来,既能帮到大家,还能赚到工资,挺好。”
“凡是与乡村振兴有关的项目,我们都有意优先吸纳本村人员务工。”温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杰表示,由各类项目带动的薪金,对村民而言也是一份可观的收入,能激发村民投入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也为村里留住了部分的劳动力。
在朱泾各村,以工代赈还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催化剂”,通过补齐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短板,有效发挥“杠杆”效应,撬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等项目资金投入,从而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村民多元增收。今年,温河村在推进“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的同时,顺势而为,积极打造麦粒鸟童话森林露营场地,现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运营,今年7月至今,已吸引游客3000多人次,而村民薛华霞成为了该项目的首批员工,为游客的到来提供服务。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到孩子,对这份工作,我真的很满意。”据了解,薛华霞与丈夫抚育着三胞胎,为了照顾好孩子,从前,都是丈夫一个人在外工作,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今年,有了这份管理员的工作,让其既有了收入,又不耽误接送孩子,她心中对村委会十分感激。
“要让乡村农文旅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摇钱树’。”赵杰也相信,随着村域环境越来越好,村民支持度越来越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会越来越有势头,输血会加速向造血转变,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在温河实现“家门口”的高品质就业。
作者:殷洁如 薄小波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