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将对新招收的高一学生实施文理学院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并重新设计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在最近复旦附中主办的基础教育论坛上,该校校长郑方贤表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评价标准越来越多元,使原先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不再能够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中学教育再不改革,会使学生的负担和压力更重”。
大学“指挥棒”产生影响
在此次论坛上,复旦大学发布的对于通过不同招考方式入学学生的在校表现跟踪调查发现,单单从学习能力和学业素质来看,目前校长推荐的学生要优于自主招生的学生,而自主招生学生的学业表现,则要优于通过高考裸考录取的考生。单单看大学期间的绩点,通过校长直荐的考生入学以后平均绩点为3.30,通过自主招生入学学生的平均绩点为3.15,而通过高考入学考生的平均绩点为3.07。
调查发现,这些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学生在高考时,成绩并不具备完全优势。“这意味着高校开展10多年自主招生的尝试,现在已经开始走向通过多元标准选拔人才,而不是完全按照分数来选拔人才。”复旦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徐宏波教授称,按照规律,绩点相差0.01,平均成绩相差1到3分。如果绩点相差0.1,说明在校平均成绩相差15分左右。而且继续深造的比例也显示出同样的差异。
事实上,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推广,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高考培训班式的学校,在高校自主招生的圈子里并不受欢迎。
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改变
大学的选拔标准在改变,同时改变的还有上海基础教育整体发展的需求。“目前上海不少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无法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倪闽景称。
不久前公布的PISA测试结果,说明上海的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了均衡发展的目标,但是继续加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力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因此上海市基础教育急需实现学校课程丰富性和教学有效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其实,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学校里优秀的教授最欢迎的是那种有出色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有强烈的学习动力的学生”,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负责人郑益慧教授称。这让中学更需要重视保护优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初步的研究能力,而不是在统一的教学标准下,用无尽的题海操练过早地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
多重评价令学生压力重重
据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介绍,现在学校已经将课程建构为数学逻辑、社会发展、语言文化、人文经典、体育健康、艺术欣赏、科学实验、技术设计8大板块,但培养模式仍然不能与学生的需求相契合。
“学生同时要应对几种评价标准,因此总是压力重重。”吴坚称。复旦附中毕业生的去向大约有20%选择海外升学,40%参加国内大学自主招生或报送提前选拔,其余的学生高考选择国内大学。华东师大二附中、上中等学校的毕业生去向,也与复旦附中基本趋同。
对于一些优秀的高中生来说,基本的学业需求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他们需要应对的是更多元的要求,比如海内外名校自主招生的标准。如果中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将会使学生的负担加剧。
据悉,复旦附中今年开始将在高一新生中尝试实行文理教育,即将普通高中课程与大学通识课程以及部分国际课程融合起来。据吴坚介绍,新的课程体系将侧重文化素养的培育,构筑大学预科课程体系,在学生中营造学术氛围。这些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菁英培养计划;体验课题引领的研究学习等。首批将由学生自主报名,在3年期间根据学生的志愿可以自由退出。
新的课程分数学、科学、人文、社会4大方向,在3年过程中,学校将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综合评价。据介绍,师资将由3部分组成,校内学科教师占50%,大学特聘教师占40%,外聘兼职导师占10%,师生比保持在1∶8以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汇报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