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峻榕
据当地媒体报道,厄瓜多尔西部沿海瓜亚斯省13日晚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搭载民众参加宗教活动的校车与一辆公交车、一辆越野车三车相撞,造成至少19人死亡、20余人受伤。据厄瓜多尔911综合指挥中心的消息,该事故或为暴雨天气行车所致,事故现场可谓极其惨烈。而若你了解厄瓜多尔的日常交通状况,就会觉得此类事故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与玻利维亚一样,厄瓜多尔是著名的“高原国家”,首都基多市更以2800米的海拔高度位居“世界海拔第二高首都”,仅次于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尽管拥有瓜亚基尔这样临海的第一大城市,印第安民族的高山情结仍使厄瓜多尔将首都定于基多。
高原广袤的先天环境使这个国家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以首都基多为例,自机场开始便要经过几十公里高低起伏、环绕盘旋的山路才能抵达市区。而市内的场面竟更加险恶,依山而建的道路不仅坡度极大还十分狭窄,很多路面坡度甚至已达到45度左右。也正因如此,厄瓜多尔是一个几乎没有城铁和自行车的国家,日常交通完全由汽车包揽。
照常理说,路况恶劣必定要求驾驶员谨慎缓行、安全为上,但厄瓜多尔的司机们却颇具“勇气”,反其道而行之:坡道急起急转,窄道靠边转弯,甚至在盘山弯道依然加速超车,仿佛对征服高山有一种天生的“斗志”。高原反应本就令人困扰,如此“奔放”的驾驶习惯更是让不少乘客愈发感到痛苦。
厄瓜多尔的路况和司机的驾驶习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发展。由于厄瓜多尔没有汽车强制报废制度,出租车公司又采取“人车同征”政策,致使很多出租车都是车龄数十年的“老古董”,坐进去难免感觉有几分破烂。厄瓜多尔一家旅游网站曾于2014年对游客开展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五成以上的游客均认为厄瓜多尔“出租车况不适应路况”;在山地旅游区,更是有很多游客因车况不佳而“体验糟糕”。
对于这一状况,厄瓜多尔政府的整改态度和措施都十分明确。在旅游用车方面增设“专车”,车型多为大而稳定的SUV或七座商务车,并且保持车辆的定期更新,确保旅客随时可以用上条件较好的出租车。在驾驶员人选方面,“旅游专车”的司机需经公司严格挑选,在着装和待客礼仪方面也有细致要求。因此“旅游专车”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因为原有老出租车运营方式依然保留,乘客仍旧可以选择较为经济的车型出游。
而在监管交通违章方面,厄瓜多尔政府的力度同样不小。实际上,该国交通法规十分严格,监控力度在拉美地区位居前列。当地驾驶员的驾驶执照直接绑定个人银行账户,一旦触犯法规,罚金直接从驾驶员账户中扣除,从而避免了执法部门加以通融的可能性;而在事故高发路段和郊区易超速路段,不仅密集设置了车速检测站,还有大量交警随机抽查,被抽查队伍查获的超速车辆将受到更为严苛的惩罚。
不得不说,政府如此严格的监管办法有效地促进了交通状况的改善,当地不少职业司机都表示“如今开车要更加小心注意”。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例也同样不少。例如在郊区易抽查路段,不时就会有车辆在大白天闪着大灯会车,而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才明白,这正是来自对面的车友在“发信号”,意为“前方不远处有临时测速队”。因此政府只得在双向道路的中间增加一条灌木绿化带,在美化道路的同时也建立一重遮挡,遏制这种“通风报信”的行为。这也恰恰说明,要想真正从根源上杜绝交通违章,还要从心底改变驾驶员的交通观念,而在此工程上,世界各国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