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文件正在广泛听取意见
今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1+6”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深化本市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等6个实施办法的征求意见稿
文汇报讯 经过近9个月的全面深入调查研究,今年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已经形成了调研报告和“1+6”系列文件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各区县广泛听取意见进行修改。18日下午和19日全天,市委书记韩正分别主持召开三个座谈会,充分听取本市部分街镇居村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中心城区和郊区负责同志的意见建议。韩正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对于我们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意义重大。要充分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建议,通过文件的修改,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站高一步,使得即将出台的各项举措既面向上海未来发展、又立足当前实际,更切实针对基层关心的突出问题、更具有操作性。
市委副书记应勇,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参加座谈会。
正在各区县广泛听取意见的今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1+6”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深化本市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工作者管理等6个实施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三个座谈会上,浦东新区合庆镇党委书记杨琴华,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屠奇敏,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胥燕红,杨浦区延吉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宝山区顾村镇党委书记瞿新昌,金山区朱泾镇党委书记蒋永华,长宁区荣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普陀区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党总支书记苏兴华,崇明县庙镇联益村党总支书记王宗文,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永祥,复旦大学社会学院党委书记顾东辉,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市委党校社会教研部副主任何海兵,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助理黄晓春,以及浦东、静安、闸北、黄浦、青浦、杨浦、闵行、金山区负责同志相继发言。大家分别从基层一线、社会学研究和区县工作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对“1+6”文件的修改意见。韩正认真倾听,一一记录,并不时提问与大家讨论。
10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同志,有长期扎根街镇居村工作的老书记,有80后“小巷总理”,也有曾经的大学生村官。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中,他们特别关注文件中关于基层队伍建设的表述,特别关注新的体制机制如何更好促进为群众服务。韩正说:“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如何加强基层建设,来自基层的同志最有发言权。”他请大家一一列出文件中需要修改的地方。韩正说,基层情况千差万别,许多问题不是市里出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但是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就必须要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的角度予以完善、规定和解决。市委一号课题在调研过程中充分听取了基层一线干部的意见建议,希望下一步出台的举措能够实实在在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特别是突出的共性问题。过去我们也有些文件,但是不够具体,操作性也不够,这次的关键是写明确、可操作,基层拿到一看,如何操作就明明白白。“基层工作,核心是人、是队伍,这次的文件将聚焦基层班长工程和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群众不太关心出多少文件,他们最关心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水平是否提高、社区社会是不是更加平安,这就要看我们出台的各项举措,其结果究竟是对谁负责,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为群众服务的事情办得更好,才是真正对群众负责、对基层负责。
6位专家学者十分关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建议。韩正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两者相辅相成。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环境,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才有条件加强基层建设,而加强基层建设,夯实了基层基础,就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使我们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委一号课题的成果,要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把文章做足。
在听取区县负责同志意见建议时,韩正说,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既解决当前问题,更立足长远发展,既要把趋势性、倾向性、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研究透,又要脚踏实地,从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着手。市委一号课题体现的成果,就应当是这样。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好当前的实际问题,那面向未来的发展就没有基础,但如果我们只就事论事解决问题,不考虑长远发展,也许过一两年马上就会遇到新的难题。“当前正在运行的体制机制已经不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新的情况和问题永远会倒逼我们去创新、去改革、去完善,如果我们不主动改革创新,加强基层建设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