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者”队员在教小朋友DIY手工纸品。 张婷 摄
从7月9日开始,华东理工大学7支代表队30余位同学就来到了无锡,他们将在10天里凭借人均300元的启动资金实践自己的公益创业项目。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他们的实践队。虽然没有赚到什么钱,但创业过程中的人情冷暖,这些大学生们已有很深的感触。
创业三天体重减1公斤
“早饭我们每人吃了一个花卷。午饭时间大家都说‘没饿’。晚饭时,我们还是每人一个花卷。”“氧化钙”团队成员吕文凯说。几天下来,已经有不少男生体重轻了1公斤。
据悉,按照比赛规则,学校为每个参赛队提供人均300元的启动资金,这已比往年增加。与往年不同,围绕“打造智慧城市”的主题,今年对团队的评价标准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团队收入”变为“全面考察社会影响力、公益活动效果及公益基金”,要求既体现公益性,还能为学生积累创业经验。
体验公益商业间两难
今年在出发前,各支参赛队伍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都制定了不错的公益创业方案。“Dream maker”团队的“村长实验室”项目是将学校里安全级别高、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展示给小朋友看,提高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氧化钙”团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通过对无锡市家庭过期药品进行回收,帮助居民建立健康、环保的意识等。概念虽好,但落地过程中,大学生们每天都在碰壁,更体会到了公益和商业获益之间的两难。来到无锡第一天,“Dream maker”团队带着“村长实验室”的创业方案前往数十家教育培训机构寻求合作和赞助。一听是公益项目,教育机构要么声称“没有专门的科普投入、课程安排已满”拒绝提供帮助,要么要求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大力加入商业宣传内容。“我们纠结了很久,还是希望将公益效益最大化,最终转向社区寻求合作。”团队负责人、材料学院陈锦明说。
陌生人帮助温暖人心
“创业开始了没几天,我们就感受到了创业不仅需要很多主观条件,还是一件需要运气的事,差一点也不行,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在参赛的7支队伍中,“火刺队”的运气仿佛特别好,不但成功联系到了免费场地和电源,顺利将3D打印出来的产品进行销售,还有一家饭店愿意无条件向团队成员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们此次公益创业实战赛能够顺利开展,得益于不少社区、公交公司、甚至是居民们的帮助。社区为大学生免费提供小区场地进行宣传,还组织当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报道。居民们得知大学生在社区开展回收旧书等公益活动后,不仅搬来桌椅,热心的阿姨还给大学生们拿来零食、水果。“创业过程虽然很辛苦,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总有很多不求回报的好心人出现,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温暖了心头。”参赛队员之一、机动学院胡豆豆说。
文汇报记者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