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企业能够借助境内外物流数据资源,加速贸易业态优化升级。这里首推的全国第一个利用境外数据支持贸易真实性审核的平台——“离岸通”,传来了最新的好消息:保税区管理局正在争取接入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离岸转手买卖这一贸易形态在全国加速发展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据保税区管理局财政和金融服务处处长梁翔在今天举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十周年集中采访上介绍,目前该平台已经整合了18个国家的海关报关信息、30多个主要国际港口的装卸信息,船公司数据可覆盖60%的集装箱国际运量,同时纳入了国际航空电信协会的航空数据。
记者了解到,广义上的“离岸贸易”是各类离岸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指贸易中间商分别同海外进出口商签订买卖合同关系,货物不经过中间商所在地,直接由货物出口方运至货物进口方的新型贸易模式。
其中最标准的离岸贸易类型,即严格意义上两头在外的单据处理贸易,通常贸易中间商与货物进出口商分别位于三个不同国家,这一模式在我国外汇管理体系中定义为“离岸转手买卖”。
梁翔告诉记者,离岸转手买卖突出体现了“两头在外、货物流和资金流分离”的特征。而由于我国的外汇监管要求将海运提单、海关单证等货权凭证作为外汇经常项目收付汇的重要依据,而离岸转手买卖的贸易中间商不直接经手物流单证,因此导致了贸易中间商结汇和付汇困难、以及海关数据与外汇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就在两年前,保税区管理局启动建设离岸转手买卖服务系统——“离岸通”平台,成为全国首个综合运用境内外数据以辅助银行开展贸易真实性审核的平台。通过多个渠道获取企业信用画像、国际货物运输、境外港口装卸、境外海关报关等数据,并进行整合分析和交叉比对,破解离岸贸易订单流、货物流和资金流“三流”分离带来的真实性审核难题。
梁翔表示,这一平台能够帮助银行拓宽国际物流数据比对渠道,提升数据精确度,降低银行信息获取成本,从而逐步简化离岸贸易单证审核要求、优化离岸贸易发展环境,最终吸引跨国企业将离岸业务由境外主体向上海主体转移,助力成长企业开拓离岸业务新模式,提升上海自贸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
数据显示,2022年,保税区域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企业共336家,占全市51.38%。保税区域内企业在全国商业银行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收付总额达497.58亿美元,占全市81.54%。
就在去年,“离岸通”平台在海运数据的基础上,又纳入了国际航空电信协会的航空数据,链接全球资源的能力再上新台阶。该协会在全世界拥有650家航空公司会员,网络覆盖全球180个国家的航空数据,为离岸通的空运单据验证提供数据支持。
入驻在外高桥的金士顿科技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去年底启动离岸转手买卖业务,经过一段时间测试,已将原由境外公司承担的离岸业务转移至上海公司,截至8月底新增离岸转手买卖结算达到了4.94亿美元。
而欧冶国际电商有限公司是宝武集团旗下的钢铁等大宗商品B2B跨境交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下,自2022年起为海内外钢厂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2023年业务规模已达10.3亿美元,较去年全年增长85%。
梁翔透露,下一步,“离岸通”平台有望接入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信息化服务平台。届时,全国商业银行的各家网点可以在线上实时接入“离岸通”,大大提升比对验证数据的效率,为离岸转手贸易在全国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唐玮婕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