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阮玲玉和吴永刚导演合作的《神女》剧照 (资料照片)
昨晚在上海电影博物馆五号棚里,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精致修复的《神女》迎来上海首映。上海轻音乐团现场奏响配乐,主演阮玲玉的名字在大银幕上出现时,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很多次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人沙丹依然激动得几乎落泪。这个看上去很粗枝大叶的男人说:“在现场音乐的烘托下,这部80年前的默片散发着难以想象的强大感染力,阮玲玉清秀的面庞和柔弱的身形,成了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一道缩影。”尽管这是一部默片,伴奏放映的方式带着怀旧感,但阮玲玉登峰造极的演技是永不过时的银幕风景。
默片时代东方嘉宝的演技巅峰
25岁的阮玲玉自杀时,拍了29部电影,是1930年代最卖座的女星。当时民间有一说,只要是阮玲玉主演的电影就一定要看。然而这些电影完整留到今天的并不多,1934年她和吴永刚导演合作的《神女》,是这位天才演员留下的难得的“演技证明”。
费穆、蔡楚生、孙瑜、卜万苍这一辈的导演对阮玲玉赞不绝口。因为她悟性好,重拍次数少,省胶片。吴永刚曾感叹,和她合作,那卷拷贝是感光最快的胶片。在《神女》里,她演风尘女子,独立街头哪怕一次看似漫不经心的转身也流露妩媚风情,但丝毫不沾世俗世侩的气息,反而流露着处在男权压力下一个弱女子挣扎的悲情。她的瘦削脸庞上眉眼如画,是那个年代最经得起特写的一张脸,在大银幕上看她眉目流转,文字无法形容出那份婉转。张曼玉因为扮演阮玲玉得了柏林影后,当她被问起怎么看阮玲玉时,她想了又想,只说一句:“有一种说不出的媚。”
沙丹认为,人称“电影皇后”的同时代的胡蝶美得张扬,有种咄咄逼人的味道,而阮玲玉从长相到演技都是以柔克刚的风格,柔弱成了她最大的能量。这个苇草般柔软又带韧性的女子,更契合当时观众的心理,也很大程度地映照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阮玲玉的演技,战胜了时间的磨损和空间的局限,成为一种类似真理的存在。影评人以及电影史家马克·卡曾斯在《电影的故事》里写道:阮玲玉是中国影坛的超级巨星,是当时中国的嘉宝。她戏剧性的一生,甚至让嘉宝也相形失色。几年前英国电影资料馆也修复过一版《神女》并主办了一次小型的阮玲玉回顾展,资料馆的研究员向伦敦观众介绍《神女》时的开场白是:“当我们谈论默片时代的女神,总是提起莉莉安·吉许、阿斯塔·尼尔森和葛丽泰·嘉宝,毫无疑问我们还应该加上阮玲玉,她是东方的女神。”
新现实主义号角中吹来人性暖风
昨晚的放映结束后,许多电影文化研究者都认为,不仅阮玲玉的演技战胜了时间的放逐,整部电影以如今的眼光来看也不过时。更多第一次感受默片、第一次看《神女》的年轻观众觉得,修复过后的这部老电影时髦得像刚拍完,尽管它黑白、无声。
《神女》从女性视角出发,以温情的人道主义打动人,可以看作好莱坞情感剧这种类型在1930年代的“中国版”。在当年新现实主义的号角声中,在充满雄性阳刚气息的社会批判风潮里,女性化的《神女》提供了一种与现实和解的可能与希望,成为吹拂那个年代的一丝暖风。导演吴永刚不是一个昂扬的斗士,在电影的结尾,他给故事里成为孤儿的小男孩安排了一个相对安稳美好的结局,寄托了他的希望,也如同一道人性的救赎之光。这丝人道主义的善意和阮玲玉的美丽一样,以超越时间的感染力触动了新的一代观众。
文汇报记者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