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青年猝死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2019年,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中猝死,年仅35岁;2021年,《巴啦啦小魔仙》女主孙侨潞猝死,年仅25岁。这些貌似健康的年轻人在人生的黄金期辞世令人惋惜,而猝死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由于心源性死亡。早年的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的心脏病猝死病人约55万。男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猝死的年龄段一般位于40-50岁。
嘉会医疗心内科费民忠医生解释,猝死常指外表貌似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世卫组织认为死亡时间在发病6小时内为猝死。这其中,心源性死亡占绝大多数,可以是各种心脏病原因导致的,发生突然,进展迅速,伴血流动力学塌陷的心脏活动突然中止,通常是由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导致,症状发生至死亡往往1小时内。
医生提醒,心脏病的病因往往是先天性的,与基因遗传因素相关,但随着现代化城市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在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现象悄然出现于年轻人中,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面临心脏病的困扰。比如静态的出行和工作模式;酗酒、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长此以往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体重超标等代谢综合征的表现。
另外,近年的一些有关心血管疾病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的发病年龄明显年轻化,而这些疾病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导致的斑块的不稳定。
在嘉会国际医院近期接诊的急性心梗病例中,发病年龄均在40岁左右。另外长期巨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导致精神紧张,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体内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会导致心脏血管异常收缩和痉挛,诱发急性心脏事件,比如应激性心肌病。同时,熬夜睡眠时间较少、失眠、使身体长期处于透支状态;缺乏锻炼、心肺耐力减退,免疫力下降,一个普通的感冒或腹泻都有可能会演变成重症心肌炎危及生命。
为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费民忠医生建议从预防筛查和危险因素控制两方面着手:
【筛查和风险分层】
定期规律健康体检必不可少,哪怕是青年人群,常规体检也能发现一些心脏病的线索。一些无创检查,比如心电图可以排查有无预激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等遗传离子通道疾病、心电图可以发现有无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胸痛症状时及早心电图可以排查心肌缺血甚至急性心梗。心超能较容易的筛查心肌病的存在。对于有运动需求或既往运动相关心脏事件的年轻人应及时行负荷试验如平板运动试验或心肺运动试验甚至是冠脉CTA,可事先筛查有无先天性的冠脉血管异常和或已经存在的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此外,可以运用现有的风险模型去计算动脉粥样硬化CVD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随访频率。对有猝死家族史的家族成员,应进行相关基因筛查,目前一些遗传性的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病均已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
【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
上医治未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简单易行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比。
1、低盐低脂饮食,减少反式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减少糖份摄入,可以减少高血压和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发生
2、已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应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提倡家庭测压
3、戒烟,少饮酒(一天不超过2个标准杯)
4、合理规律的体育锻炼,如每周不少于5天,每次半小时的散步等提高心肺耐力(有心脏症状时应避免体育锻炼)
5、合理的睡眠时间:睡眠时间和心脏时间呈U型关系,一般6-8小时较为合理,过多过少都不益。不应长期熬夜,避免生物钟紊乱
6、心理卫生:学会管理情绪,避免长期暴露于精神压力中,主动寻求疏导途径,必要时与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和药物干预。
年轻人的猝死并非罕见,事先也有迹可循,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危险因素管控可以降低心脏病猝死的风险。规律的健康体检可以早期筛查心脏病风险,也建议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定期至医院随访,改善预后。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图: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