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生涯如何,生源,没有选择的可能;教育,可以有选择的机会。
不论被教育者来自于何种家庭,到了学校,唯一的身份是学生,教育不择对象。
不论基础如何,教育就是点燃被教育者的希望,从而走向成功。
上海市宝山区大华中学,创建于1997年,是一所镇管公办初级中学。“希望教育”办学理念的提出和办学实践的探索,来源于学校的办学实际。学校学生来源较为多元,且学生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力,因此呈现出学生知识储备少、能力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且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等特点。
对此,学校不离不弃,将“先天不足”作为“后天努力”的转机,将挑战化为机遇。在立足校情、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讨论,集思广益,最终回归教育的原点,把目光聚焦到了孩子的自身发展,着力深化“让每一个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的办学理念,将“希望教育”作为学校的发展特色,以“扶植希望、点燃希望、培育希望、成就希望”为宗旨,努力把学校办成充满希望的优质学校。
学校于2013年6月底正式启动“新优质学校”项目推进工作,作为首批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项目学校,决定探索一条新希望之路,形成了以学校内涵发展、特色构建为主轴的发展规划,以推进以回归人的生命立场的新优质学校的发展。他们多次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杨四耕到校指导,智慧碰撞,几易其稿,制订了《大华中学推进区“新优质学校”项目三年发展规划》,使得学校的办学方向越来越明确,渐渐明晰了自身的定位。
目前,“希望教育”正以教育内涵的深度、优质教育的广度和教育改革的力度得到精细设计与深度推进,出现了喜人的景象。
“希望教育”是让学生在希望的召唤下去奋斗,在奋斗中获得快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实现愿望的教育。
“希望教育”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让教师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教育。
“希望教育”是为每位学生创造希望,让每位教师感受成功,使每位家长看到希望的教育。“希望教育”是为发扬学生进取精神,激发学生成功潜能,教育学生“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奉献自我”的新式教育。
“希望教育”是以激发兴趣为向导,以赞赏、鼓励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
也许,有人认为发表这些高见的是校长,不过,上述这些哲言却出自教师,他们分别是孙婷、张叶初和马建中老师。
在大华中学,有一本小册子很见“希望”,它的书名叫《“希望教育学”106条》,作者是全校教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希望教育”的文章,撰写心得体会,更举全校之力,征集“希望教育学”观点,发挥集体的智慧,查阅大量的资料,提炼、凝结出学校的教育哲学,形成了阶段性成果——《“希望教育学”106条》。
这106条,条条充满教育理念,呈现教育情态,富有教育方法,既是对“希望教育”理论的理智认识,也是“希望教育”实践的深刻总结。
今年3月21日,宝山区“新优质学校”项目组的领导和专家来到大华中学进行创建学校初态调研,了解项目学校的办学历程、现状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今后的工作做咨询指导。校长张红志及校级和中层班子成员接受了调研。3月25日下午,宝山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推进活动在大华中学顺利举行,市新优质学校项目组专家杨四耕;区教育局副局长陆荣林、基教科科长张宝林;大场镇教委主任左宗明;区进修学院领导和专家陈振华、薛定稷、杨福兴、陈明敏、沈伟、杨建钢、何光辉;区“新优质学校”创建项目组负责人王旭东;宝山区参与第一批创建区“新优质学校”的八位初中校长;区数学联盟的四位校长出席了本次活动。他们观摩了“希望课堂”——大华中学校本课程的展示活动,课程设置分共性必修、个性发展、专项深入三类,分别展示了一节电子学本进课堂数学课、七节拓展课以及三个社团活动,受到好评。在随后的主题汇报中,张红志校长从办学理念、学校课程、课堂变革以及今后的思考四个方面向领导、专家们介绍了学校近阶段“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举措。
“希望教育”在大华中学是扎了根的,是有思想的“希望教育”,是有灵魂的“希望教育”。
建立“希望教育学”智库 办学理念:点燃“希望”之火
学校开办于1997年,经过反复研究,抓住“让每一个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这一办学理念的核心语词“希望”,提出“希望教育”之思想。
“希望教育”的哲学思考
学校的“希望教育”有着教育哲学的底蕴,形成的小册子《“希望教育学”106条》,阐述了“希望教育”的内涵,分别是——第1辑:希望是教育的起点;第2辑:希望是一种深沉的爱;第3辑:希望内蕴信任之中;第4辑:育人先育心;第5辑:教育的希望在回归本原;第6辑:点燃内心的希望之火。学校坚信:希望是更美好生活的梦;希望是积极的情绪期待;希望是照亮未来生活的热情;希望是激昂、沸腾、乐观的思想;没有希望就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成功;教育就是扶植希望、点燃希望、培育希望和成就希望。这是学校的教育信条。
学校“希望教育”坚守的原则是——平等性原则:每一个学生都是同等重要的,力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功的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差异性原则:承认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承认发展中的速度差异,坚持自我成功、自我超越,注重自己和自己比较;激励性原则: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于其他人的地方,善于赏识和鼓励学校的学生;多元性原则: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给学生们提供多元的成功机会;支持性原则:即老师和家长应该努力为孩子和学生创设支持性的成长环境,让她们感受到来自成年人的理解、肯定和鼓励。
“希望教育”的校园文化
围绕“希望教育”,学校形成了学校文化,分别表述为:办学宗旨:让教师在希望中幸福从教,让学生在希望中快乐成长;校风:勤奋、团结、责任、创新;教风:爱生、敬业、严谨、博学;学风:乐学、善学、励志、笃行;学生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梦想、负责任、有爱心、讲文明、有雅趣、善学习”的青少年;教师发展目标:形成一支“师风好、有梦想、教育观念新、学习能力强,富有改革创新、团结合作精神,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激发“希望教育学”能量 育人重心:坚定“希望”之志
“希望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先育心,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内心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希望,形成自信人格。学校为此采取多种措施,以激发学生志趣。
“希望教育”多渠道
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学校结合《弟子规》内容与学校实际,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希望教育”的活动,使学生懂得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做起。用“有形”的诵读和“无形”的熏陶来引导学生的言行,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校风校貌建设,让每一个孩子充满希望。
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在推行《弟子规》的过程中,学校试行六、七两个年级,每个学期开设一堂《弟子规》班会课,注重其内涵的挖掘,将《弟子规》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学期末,每班结合推行《弟子规》实际情况,推选一名弟子规“文明星”,组建学校“弟子规模范小队”,师生共同促进和谐校园、和谐教育的发展。
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营造“国学教育”育人环境,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围绕“希望教育”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校园环境,学校进行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希望教育特色。通过宣传栏,宣传“弟子规”文化,每个教室外墙上张贴《弟子规》的宣传语,将走廊与楼梯设计成一套“《弟子规》文化墙”,教室黑板的“每日一句”《弟子规》;显示屏滚动显示《弟子规》的解说;开展《弟子规》诵读比赛等,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感受到校园、班级里浓郁的国学经典氛围,营造“希望教育”育人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希望的力量。而每个孩子都得到“希望德育”的感染,相信他们自身都会有所改变。
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重视学科渗透,学校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也需要用发展的、理性的眼光看问题。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校注重情境化和生活化,通过音乐课堂中优美的古典音乐、美术课堂中色彩鲜明的绘画、班会课与影视课堂中生动有趣的故事,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国学的情境,使学生身处古典文化的韵律和氛围里,诵国学,学国学,身心受到陶冶,激发他们对国学的热爱。
与网络信息化相结合。让《弟子规》走进校园也是信息化运用的一大尝试。通过大华中学网站这一平台,将《弟子规》相关的全文、注解、视频、图片以及家长、学生反馈表等加入网址中——弟子规一栏,不仅让家长们通过网络能够学习《弟子规》、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弟子规》的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校外随时都能关注《弟子规》,真正地走入他们的生活中。
学生进取斗志被点燃
“希望教育”点燃的效应正在扩大。初三(3)班的小郑同学,因为黝黑的皮肤被同学们戏称为“奥巴马”。这个老家位于福建莆田的男孩有一个平凡的希望——初中毕业后能继续在上海读书和踢球。学校为了更好地帮助小郑这样的孩子,点燃他们的希望,开展了来沪青少年“树立理想关爱微行动”。学校以奖学金的形式帮困,他就是其中一员。同时根据表现,授予他“2013年度大华中学足球队最佳球员”。在老师们的眼中,觉得小郑最大的变化就是责任心变强了,对人生更有目标了。后来被选拔为校足球队队长,他带领球队获得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中学生“五人制”足球比赛的亚军,还获得了2013年度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道德风尚球员”称号。上海中学生报为此作了采访报道。
完善“希望教育学”体系 学校课程:建构“希望”之翼
课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为更好地贯彻“希望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开辟时空,为学生的特长提供发展和展示的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获得参与实践的体验,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满希望地投入学习,使其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构建了“希望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实施。
“希望教育”课程设计
学校强化、完善课程结构,体现“希望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全课程,注重校内外隐形课程的组织。以德育课题《引弟子规进校园,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实践与研究》、《慎独视野下青少年道德行为养成的微课程校本实践研究》为引领,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整理、归纳,进一步挖掘资源,研发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规划、开设每周两次的活动课程,并将其定位、设计成具有普适性特点的校本系列课程,如:小小地球村活动、义卖捐助活动、英语课本剧、模拟联合国、优秀学生访谈(报告)会、听音乐会、参观访问国际知名企业、与国际学校的各类交流活动、寒暑假的游学访问活动、牵手西部希望小学、校园英语艺术节、校园食品节、拜访小学老师等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努力开放视野,打造“希望教育”品牌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快乐地享受着校园每一天的精彩,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希望。
学校在拓展类课程方面体现了“希望教育”的宗旨,从开办至今一直坚持开展校园影视艺术评论的教育,编有《中学生校园影视读本》校本教材。去年,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及办学理念进行有效结合,以影视特色课程作为辐射,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整理、归纳,通过举行大华中学校本课程征集大赛,进一步挖掘资源,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富有特色的几类校本课程——共性必修、个性发展、专项深入。共性必修课程由六、七、八年级13个班级采用轮班制,每门课程学习课时为每周2次,每班一门课程上满2次进行轮换;个性发展和专项深入课程则由负责教师根据学生特长与特点,师生双向选择,每周1次。
“希望课程”深化
同时,“新优质学校”推进工作促使学校深入思考,怎样的学校才是家门口的好学校,好的学校必定有好的课程。在课程专家杨四耕主任引领下,学校对课程作了更多的思考,进一步架构课程板块,完善课程结构,确定“希望课程”体系,包含学科延伸课程、兴趣爱好课程、实践活动课程、职业启蒙课程等四个板块:一是学科延伸课程:打造学科特色;二是兴趣爱好课程:满足孩子需求;三是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学习经历;四是职业启蒙课程:点燃生活梦想。
活化“希望教育学”载体 课堂变革:夯实“希望”之基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是任何一所学校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话题。学校通过教学改革来夯实学生的未来发展之基。
学案:“希望课堂”的有效载体
从“研究教学”到“研究学生”;从“研究内容”到“研究目标”。2010年2月至今,学校实施“学案导学”最早从英语学科开始,现在已经覆盖至语数英理化多门学科,从一个年级的试点开始现在已经覆盖至全校四个年级,从一张张打印给学生开始现在已经编印成册,新的学期总是有经过修订的崭新的学案送到学生手上。“学案导学”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因为不同班级任课老师经验水平差异而导致的教学效益的差异,也降低了教师在备课环节的能耗,在彼此奉献出最精华的同时分享同行的智慧。同时学校展开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校园平台支持系统开发研究,形成集学案存储、修改、评论、反思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科研修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DH研修平台——教师成长的加油站》一文入选于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项目报告文丛。
“希望课堂”四字方针
同时,实行“低、小、多、勤”的“希望课堂”的四字方针。学校聚焦课堂教学,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教改实验,探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优化教法学法,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填入式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全力打造“希望课堂”,遵循“低、小、多、勤”四字方针,总结凝练出大华中学教改方程式:(学案+学法+教法)×【点燃希望】=高品质课堂,让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感受“层层有进展,时时有希望,处处有成功”的快乐学习,让每一个孩子时时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低”即“低起点”。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如:简单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敢于举手发言,给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燃起希望。
“小”即“小步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至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时时有希望,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对自己充满希望,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多”即“多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改变教师大段讲解的倾向,使师生活动交替进行。这种良性的循环,大大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一般要达到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教师一次持续性讲课要严格控制在10—15分钟之间。
“勤”即“勤反馈”。在每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的“练”,还有教师的“查”。这种快速的反馈,既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乐于接受下一个任务,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乃至调节教学的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师编撰的《“希望学习法”——15岁以前应养成的46个好习惯》,成为“希望课堂”的经典。
心语 走在希望的成长道路上
大华中学校长 张红志
希望,是一种支撑。人靠什么生活,不是面包,不是牛奶,而是希望和爱。20世纪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指出:希望是“更美好生活的梦”,是照亮未来视域的情绪期待,是美好生活的信仰;人类不能没有希望,不能没有梦想……
“希望教育”之学校哲学源于办学实践。学校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所处地块对口生源状况不甚理想,家长普遍对孩子的关注度不高,期望值比较低,这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为此,学校把目光聚焦到了孩子们的身上,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扬起希望的风帆”之办学理念,给教育添上一抹最浓艳的色彩——“希望”内蕴其中。
“希望教育”是发现潜能、发展潜能的教育,是为每一个孩子点燃希望、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是让每一位教师感受成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的教育,是让每一位家长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成龙变凤”的希望的教育。
“希望教育”的特点:首先它是爱的教育。“希望教育”就是把爱传递,而爱的前提应该是对人的尊重。其次,它是真实的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素质教育。同时,它也是师生共成长的教育。“希望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就是相信人人有希望,学校要做的就是通过欣赏和鼓励,点燃师生内心希望之火,让大家在不断体验成功的自我激励中,奔向美好的未来。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因材施教,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就是最好。
学校借推进“新优质学校”项目之契机,着力打造“希望教育”品牌,建立起以“希望管理”为保障、“希望德育”为依托、“希望课堂”为载体,让教师在希望中幸福从教,让学生在希望中快乐成长,努力把学校办成充满希望的优质学校。
走在希望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师生和学校会永远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