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书展什么展位尤其热?哪些活动追的人多?传统文化图书,堪称书展现场高人气关键词之一。2023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主会场首日就有约60场传统文化相关主题分享会或论坛讲座等,现场热潮涌动。
2023上海书展行业高峰论坛聚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出版人的使命”主题,探讨出版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发展思路和应有作为。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茅院生提出,探索建设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的矢志追求,也催生了中国现代出版业。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立根”,强化主题出版价值引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铸魂”。
让先辈智慧“触手可及”
“经典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们本身,而是因为它们包含了我们自己的文化信息。学习经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第二辑)读者见面会上,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透露,丛书前两辑市场反响热烈,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第三辑。
《〈周易〉通识》一书作者王振复有感而发:传统是活在我们血液中的东西,让先辈智慧“触手可及”。“当我们要前进的时候,需要维护过去。我们的先辈思考问题是什么样的方式?为什么非常执着地要知道自己的命运?这带来的启发是,我们有人心的局限,喜欢回顾过去、展望将来,往往会让我们忘记当下,但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文汇出版社出版的“文化传家”系列丛书在上海书展首发,含《岁时香事:中国人的节气生活》(岳强 著)、《阴阳之道:中国书法之美》(沈国麟 著)、《太极文化:中国人的修身之道》(钟鹰扬 著)、《天风环佩:中国音乐的古典今声》(赵文怡 著)四部专著,分别从节气、书法、太极、古乐等角度切入,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滋养人的身心。
丛书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国麟担任总编辑,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担任编委会主任。“我们对传统的理解需更上一个台阶——传统在历史性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重建、被开启、被复活;传统是依然活在今天的过去,因为活在今天,所以意味着未来。我们在现代化发展中取得的所有成果,只有在传统中生根,才有家园之感。”吴晓明表示,丛书旨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以平实生动的方式与读者对话,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已经渗透进普通人生活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艺术和生命体悟中。谈及丛书作者选择考量时,沈国麟指出,作者本身要对传统文化类项有多年实践并达到一定专业水准,同时要有授课经历,知道受众的基本需求在哪里,同时用平实文笔让普通读者接受并喜欢。所谓“文化传家”,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单位,希望通过丛书架起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走入寻常百姓家,惠及天下。
旧体诗虽一度蒙尘却从未退场,传统的诗艺虽隐没不彰却从未中绝。《巢云楼诗钞》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与上海觉群诗社社长胡中行教授,就旧体诗的创作及如何用古典诗歌书写当下等话题与上海图书馆现场读者进行交流。
《巢云楼诗钞》为汪涌豪个人首部诗集,共12卷1402首,内分五七古、五七律和五七绝三部分。谈到旧体诗创作缘起,汪涌豪分享了眼中的“诗和远方”:两者之所以联系在一起,只因这个远方并不是指物理空间的远方,而是指人抛开了杂念、俗气,能够使心灵抵达,最足以安顿自己的、最浪漫的地方叫远方。“诗是一种语言,像灵魂的东西。有时我们已经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恰恰忘记了人最需要照顾的是灵魂。诗可以滋润我们,改善心性,它把生活当中许多特别的感受提炼、转换、浓缩,然后用美且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强调旧体诗要遵从两个原则,一是在内容上有感而发,二是在形式上遵守旧体诗规章制度。“旧体诗应在精熟古汉语的基础上写,并不是说经常用一些很晦涩拗口的,不常见的东西来自炫其才,要恰如其分用对地方,就是好词。”他建议对旧体诗感兴趣的读者,熟读《古文观止》《辞海》等书。
胡中行表示,写旧体诗最重要的基础是对文言的理解和运用,做到“两个不忘”和“三个协调”——不忘自己是个现代人,不忘是在写古典诗词,做到语言方面的文和白、名物方面的古和今、风格方面的雅和俗三方面的协调,所谓“旧瓶装新酒”,不无道理。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闵行区图书馆主办的“一书一世界”上海书展·闵行夜读周“唐诗离我们有多远”阅读分享会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查清华解析唐诗深入人心、流传千古的缘由:“经典唐诗总能给人审美熏陶和智慧启迪,古代诗词所描绘的人生百味,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能引起人的共鸣。唐诗的故事恍惚就发生在我们身上,这是唐诗千载常新的缘由。”他启迪现场读者,不仅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更要体味诗人的情感,从而更领略其中人生智慧,增添精神力量。
走出闵图馆,来到图书馆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作家榜中国古典文学书展和纸醉金迷——蜡笺制作技艺展,把“夜读”与“夜游”融合,错落的金句卡片、精美的古典画卷、李白、杜甫、诸葛亮“夜游”至市民读者面前。
第14届“读者大会”暨“书香中国”阅读论坛现场,不时响起掌声。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聚焦考古初心使命、唐宋诗词传承等话题,围绕“解读早期中国”丛书等,共话文化传承。谈起《眉州三苏》,学者郦波和骆玉明从传统诗词引申到家庭教育:“苏轼苏辙兄弟之所以惊艳北宋文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论是母亲程氏,还是父亲苏洵,都是他们人生路上坚实的奠基与指路明灯。”
江西人民出版社主办“一个商帮与一座建筑的传奇——《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读者见面会”上,作家、本书副主编张启元,副主编王力农,责任编辑吴艺文与读者交流谈到,全书在研究分析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过程与规律、传承与借鉴视角,呈现了五大创新:即江右商帮形成年代的新观点、万寿宫文化来源与内涵的新概括、江右商帮与万寿宫结合研究的新成果、江右商帮对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贡献的新定位、当代赣商传承江右商帮精神及万寿宫文化的新思考。“江右商帮形成于明永乐、天顺年间,成熟于明代中期,鼎盛于明末清初,衰败于晚清之后,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最早的商帮,是人数最多、涉及行业最广的商业队伍,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万寿宫文化,为江右商帮纵横商海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让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凝结着古代先贤的智慧、承载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归去来:不一样的陶渊明》《苏东坡和他的世界》《古籍版本十讲》《海上古籍风云录》等传统文化图书专区前,不时有市民翻阅。古籍对于当代的意义,不仅是承接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而且作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文化生活。
《古籍版本十讲》是已故著名古籍版本专家杨成凯的版本鉴藏专著,以其历年来发表的有关古籍版本的普及性文章与讲演稿为基础,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向辉先生整理。“十讲”包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丛书的鉴赏与收藏,初印和后印这十个讲解部分,包含了作者长期从事古籍收藏、鉴定和研究工作的亲身体会和重要心得,展现出作者在古籍研究领域的深厚学养与独特眼光。该书整理者向辉博士分享了杨先生生前对于打通古籍鉴赏与版本研究的愿望。借由二者连接,让普罗大众能欣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结晶的古籍之美,也希望构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版本学框架,以总结前代的成果,指导将来的研究。这也是古籍工作者始终担负的文化传承的职责所在。
诚如论坛现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所说,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新高地,应全新市场需求,通过强化优势特色和转化优质资源,在“高质量”和“新形态”上实现重大突破,组织实施高精尖重大文化工程,推出一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集成性、标志性学术文化成果,推动优质出版资源向市场转化,推出一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众化、数字化出版创新产品。
除了老期刊、老画报,印章也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精华的物质载体之一。从战国迄今的3000年中,印章和篆刻艺术发展经历了哪两座高峰?从事篆刻艺术有哪些需要磨练的技艺和修养?名篆刻家、书画家韩天衡新作《印篆的中国》分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随文配有450余方珍贵古代印人印作、豆庐藏印及豆庐所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全面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分享会结束后,夜色下的读者依依不舍。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出版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