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的申城舞台,有青春力量汹涌澎湃。2月14日至15日,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大地之光》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3月3日至5日,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蹈剧场《领地》也将在这里首演。与此同时,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承办,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协办的“第七届培青计划舞展”,将为观众带来7位青年编导的6部原创作品,传递当代青年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思考,展现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新视角。
原创作品在上海舞台“井喷”,创新动力从何而来?有人说,年轻人喜欢“玩”舞蹈,“玩”是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更是大胆创新的态度。上海为他们开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积蓄创作的能量,激荡着“年轻力”奔涌的新舞台。
成为一束光,为探索艺术的后来者照亮前路
为了原创芭蕾《大地之光》的再度上演,这两天,该作品编导、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吴虎生几乎泡在排练教室里,一遍遍抠细节。这是一部与“希望”有关的作品,讲述生于混沌之境的“逐光者”为改善境遇而追逐“光”、播种“光”、最终成为“光”的故事。“《大地之光》2022年11月的世界首演就是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当时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吴虎生说:“很高兴《大地之光》回到诞生地,让我们有机会从舞美、舞蹈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打磨它。期待这部作品能够成为一部常演常新的保留剧目,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带给观众‘希望’的力量。”
2003年,17岁的吴虎生进入上海芭蕾舞团,找到了心中热爱的舞台;2017年,他初次接触编舞工作,人生又多了一个选择。“当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相信我能够编创作品,那个人就是辛(丽丽)团长。”吴虎生回忆说。而在辛丽丽眼里,从《白毛女》开始,创新精神始终支撑着上芭不断披荆斩棘前行,180多部原创芭蕾在这里被孕育,犹如洒在时光里的珍珠,凝结着不同时代创作者的思考。“芭团品牌的创立更需要观照当下,需要对时代的感知与表达。吴虎生和他的小伙伴们传承着原创精神,这是上芭充满惊喜与期待的未来。”
近两年,吴虎生和上芭年轻的创作团队推出了《难说再见》等一系列原创芭蕾作品。他以《游园惊梦》故事为灵感,将昆曲与芭蕾跨界融合创作《浮生一梦》;将德彪西的经典音乐与疫情期间的深切感受结合,才有了如今的《大地之光》。“创作让脑海中的小小火花变成艺术作品,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在吴虎生看来,舞剧编导是一件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肢体语言,还要对戏剧构作、音乐舞美等方面深入了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一束光,为探索艺术的后来者照亮前行的路。”
打开那扇门,在了解与碰撞中迸发不竭能量
青春、呐喊,舞蹈剧场《领地》将澎湃的“年轻力”注入舞台。在这部新作的主创团队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身影——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担纲艺术监制,编导何俊波、张振国曾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下简称《电波》)中出演“小裁缝”和“车夫”。“《电波》是一个很好的入口,让我们深度了解舞蹈、了解剧场。无论是舞台空间、音乐掌握还是表演技巧,《电波》对我们的创作都有着深刻影响。”年轻演员在大戏中磨练技艺,何俊波、张振国还成为了《电波》编舞,此后他们又参与舞剧《只此青绿》《咏春》的创作,不断向着现当代舞创作的门径——“舞蹈应该观照当下,反映现实题材”前进。
近年来,上海艺术舞台生机勃勃,佳作频出。由谢欣编导、上海歌舞团演员赵婕雯和解昉演绎的《彼时此刻》在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中折桂;何俊波自编自演的《看不见的墙》获得了第十一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第一名;张振国创作的《背面》在第十二届“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中获得高分。“编创小作品更多的是探索自己的身体语汇,属于创作的萌芽阶段;而舞蹈剧场、舞剧的创作涉及更多更复杂的元素,考验对舞台的整体把控力,更像是树木正在伸展枝叶的状态。”在《领地》里,两位年轻编导尝试将肢体语言与装置艺术相结合。“舞台上设计了特殊小房间,在每一个面向上都有不同数量的门,营造出奇妙的空间效果。门似乎对应着人生选择,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感悟和诉求。”
何俊波、张振国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17年考入上海歌舞团。当时,谢欣等优秀青年舞蹈家已落户上海,令刚毕业的年轻人对这座文化大都市满怀憧憬。如今,他们的艺术梦想正在一一实现。“我们喜欢上海的包容和开放,古典舞、民族舞、现当代舞不仅可以在这里共存,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何俊波、张振国表示,“这片土壤给予我们丰润的滋养,各种不同艺术家聚集在这座城市,彼此了解又互相碰撞,迸发出不竭的能量。”
作者:宣晶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