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叫“上海”?为什么有人说上海有两条“母亲河”?这些问题也许“老上海”都未必能回答。日前,“行走苏州河 了解上海史”读书专题活动在沪颁奖,长宁、普陀、黄浦三区的中小学生阅读《潮起潮落苏州河》《海纳百川上海源》等书目,通过征文、绘画、摄影、答题等一系列作品和活动,展示对上海渊源、沿革和乡土文化的认识,体味上海的城市品格。
与此同时,历史学者熊月之带来“上海城市品格的炼成”主题讲座,他谈到,百年间那么多人到上海来,形成了上海移民的特质,并将其总结为五个方面:一是来源广泛,江南为多;二是人口年轻,男性为多;三是淡化背景,凸显能力;四是勇于竞争,重视学习;五是文化多元,气度宽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属于上海人的特别之处:自由、开放、重商。上海是率先进入大规模陌生人社会的城市,这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与高度自由,而自由又和开放联系在一起。所以上海妇女独立比较早,走向社会早。第二是没有主客之分。在上海人眼中,没有主客之分,只有先后之别。此外,上海移民是短时间集聚起来的,一般对家乡与上海持双重认同,无意中形成了上海文化特有的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机制。这也是上海文化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动力源泉。”
他谈到,纵观上海的发展历史,开放至为关键,“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开放是前提、基础与必要条件。开放也是上海最根本、最重要的城市品格。”
“要感知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离不开‘一江一河’。江是黄浦江,河就是苏州河。”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说,长期以来,上海市民对苏州河的关注稍显不够,此次三区联合的中小学暑期读书活动因地制宜,以孩子们身边的苏州河作为了解上海的切入点,通过阅读和亲身体验,激发青少年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共同珍惜和建设这座城市,知上海、爱上海、兴上海,与上海一起成长。
从吴淞江到苏州河,从臭水浜到景观河,苏州河承载了太多上海故事,也是上海城市品格的重要由来。“地方志是信史、官书,全面、详细记载了上海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权威性。”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谈到,志书价值虽大,但由于篇幅较长,难以适用于广大市民之中的推广普及。为此,他们一直在探索以更简便可读的方式推广普及上海地情文化,“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就是一例。
丛书由葛剑雄、薛理勇、傅林祥、张雪敏、田兆元五位相关领域学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而成,以上海地方志文献资料为基础,沿着上海历史演进和发展的脉络,形成“大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的特点,图文并茂,兼顾可读性、资料性、权威性,力求体现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
这套地情普及读物的作用不仅局限于阅读,更要鼓励读者走出书斋,实地考察,成就“行走中的阅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学林出版社社长周峥看来,主题读书活动让中小学生在集阅读、行走和思考创新于一体的实践中有所收获,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上海的历史文化、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在新一代青少年中继承和发扬,令人欣喜”。
据悉,活动由上海通志馆、黄浦区教育学院、长宁区教育局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普陀区中小学生读书活动促进会组织,102所学校3531人次学生参与,收到征文、绘画、摄影等作品3280篇(件),通过区、市两轮评选,508名学生获各类奖项。
作者:许旸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出版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