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当歌》为上海歌剧院推出的首部原创音乐剧力作,首演于2013年,刻画了身处民族危亡关头,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热血形象。其中,尤以聂耳与戏剧家田汉从相识到相知,直至共同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为重点线索。
(本版图片除注明外由上海歌剧院提供)
《曼侬·莱斯科》现代版由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与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为普契尼经典歌剧。与原版不同,现代版的《曼侬·莱斯科》将歌剧背景从19世纪的巴黎移到当下。2014年6月,新剧在英国皇家歌剧院世界首演,随后的9月完成中国首演。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1949年时的任桂珍应该不会想到,彼时那群在“解放上海大游行”中打着腰鼓、扭着秧歌踏上四川北路的青年,会在多年后成为中国当代歌剧的先行者;就像当下的年轻人也未必知道,半个世纪前初创的上海歌剧院虽演成了歌剧《白毛女》和《江姐》,但真正让他们红遍中国的却是原创舞剧《小刀会》。
由舞剧而生,却以歌剧为名。或许,这般因时光奥妙而形成的错落,便是如今上海歌剧院最大的财富与挑战。一方面,历史的沿革让他们得以在歌剧、舞剧、音乐剧、交响、合唱五大门类上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作为沪上唯一一家以“歌剧”命名的文艺院团,守候这门艺术的一树花开亦让他们义不容辞。
它不算歌剧,却唱响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曲目,流传至今。它未必闻达,却衍生出了一部名动天下的作品,地位卓然。1964年5月23日,如潮的人流涌入文化广场,他们目睹了中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首演。其时,还未曾有人料到,上海歌剧院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东方红》的雏形
上海歌剧院的展陈厅里,紧挨着《小刀会》剧照的便是51年前文化广场里的宏阔场景——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歌59年的历史中,那次演出的意义并不亚于他们赖以成名的《小刀会》。“3000多名演员,每场1.5万名观众,亲历现场的人,不会忘记当时的振奋与鼓舞。”年逾八旬的王秉钺曾是上海歌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那场演出他担纲主持。台上的王秉钺目视正前方,高声朗诵:“中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永远朝着胜利的方向。”话音落下,序曲启幕。
那是特殊的岁月,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人们亟需寻求一种革命理想与意志来鼓舞精神。在此背景下,《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藉由第五届“上海之春”开幕式音乐会推出,显得尤合时宜。
郭兰英、朱逢博、施鸿鄂、任桂珍、刘秉义、才旦卓玛轮番登台,专业、业余合唱团共3000余人参与演出。“星火燎原”“解放全中国”等8场16景,不同形式的载歌载舞,佐以幻灯投影的布景与舞台前的管弦民乐混合大乐队,这部独开一派的音乐舞蹈史诗甫一亮相就俘获人心。“后来加演7场,场场满座,一票难求。”王秉钺记得,多年前的文化广场内柱子很多,那些身处柱子背后或者场子后排的观众其实根本看不清甚至瞧不见舞台上的景象,“但人们还是蜂拥前来,只把观看演出当成了盛大的节日”。
那7场加演中先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先是6月的第二场加演,陈毅陪同正在上海访问的坦桑尼亚总统观看演出。宏大的舞台与激越的曲调让陈老总当场就思忖:中央正考虑该用一台演出来为建国15周年献礼,眼前这部或许就是上选。1964年7月13日,刚出访回国的周恩来取道上海,陈毅便建议总理去文化广场瞧瞧。“总理从位于永嘉路上的4号门进来,演出已开始,场内漆黑一片。所以,当光亮从门缝里透进来,大家都看到了总理,全体起立,掌声雷动。”事后,王秉钺听说,周恩来与陈毅连夜召集相关人士开会,会后便从上海带一部分主创进京,参与节目改编——这便是《东方红》的缘起。
新中国成立15周年之日,也是《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首演后近5个月,《东方红》隆重献演。首都人民大会堂里,《游击队歌》《保卫黄河》……这些曾回荡在上海文化广场内的曲目由此传遍大江南北。
歌剧,400多岁的西方艺术样式,广博并厚重。而在中国,“阳春白雪”似已概括所有,“曲高和寡”仿佛是其既定命运。当真如此?未必。因为即便是对歌剧茫然之人,多少也听过《茶花女》的大名,也会在《饮酒歌》的旋律渐起时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既是如此,何不拿名剧做文章,以经典松动普及之门
歌声还未起,单是纤细悲悯的主题音乐初始盘桓,就有人落下泪来。刚过去的3月,情景式歌剧《茶花女》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上演。作为“歌剧新空间”系列的保留剧目,这已是该版本《茶花女》第五次登台,可观众待它缱绻如初。是小仲马或威尔第的名望使然,抑或80元的公益价让“艺术的博物馆”柔软得叫人亲近?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说,两者兼而有之。
若论威尔第的爱情咏叹有多撩人心弦,小仲马早就感慨:“50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引此一言绝非意指原著小说过早泯然,实是同名歌剧被传颂过一个多世纪、演绎过难计其数的版本后,已俨然这世上“最通俗的高雅艺术”——院团们将其奉为圭皋,观众们对于《饮酒歌》熟稔于心。既然这样,何不借它为歌剧推广铺路?何不用连门外汉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来缩短舞台上下的距离?
翻开上海歌剧院的创作年表,《茶花女》并非他们最早引进的世界经典歌剧,却绝对是排演频次最高的之一。1999年,上海歌剧院、上海大剧院携手拥有260多年历史的英国皇家歌剧院,以英皇版《茶花女》献演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4年之后,时值该剧目在威尼斯首演150周年,上歌请来美国“茶花女”到国际艺术节上再度放歌。自2008年起,上歌开辟“歌剧新空间”,褪去古典繁复的舞美与道具,舍掉同一声部的重复乐器,欲以经典名篇的简约版为歌剧“减负”,替观众省钱。将古老歌剧化繁为简的试水过程中,《茶花女》照例成为打头阵的那批,与《卡门》《费加罗的婚礼》《爱之甘醇》等等通行国际舞台的经典之作,一起为歌剧聚拢本土观众。
今年,关于《茶花女》,上海歌剧院还有个更大胆的设想。他们希望在复排时,别致地将19世纪的巴黎移植到同时代的上海。届时,维奥列塔与阿芒会在“东方巴黎”如何与命运相逢?目前尚不得而知。但能肯定的是,对于经典,譬如《蝴蝶夫人》《奥赛罗》《波希米亚人》或者《阿蒂拉》,上海歌剧院都不只有一种演绎,就像“茶花女”多年来在上海的仪态万千。
洋为中用、语汇创新,艺术舶来品的落地生根从来绕不开原创转码。近年来,上海歌剧院的民族化灌溉,结出了《雷雨》《国之当歌》《那时花开》等果实。而中国故事日渐丰满的同时,属于东方审美的写意与诗化也在暗处萌动,只待春来,破土在这人间的四月天里
李瑞祥这些天将心思放在了两部原创歌剧上,其一是4年前演过2场的现实题材《那时花开》,其二是剧本论证耗费了近9年的近当代题材《人间四月天》。他坦言,自己渴望从前者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修改后打磨出精品;而在参与后者的创作中他想尝试些许创新,好让探索原创的步子再往前多迈几分。
新世纪以来,上海歌剧院在原创路上并不敢懈怠。《赌命》《原野》《雷雨》《楚霸王》《国之当歌》《那时花开》等作品先后出炉,近乎两年一部。不单速率平稳,选材也称得上多元。《国之当歌》唱出聂耳的最后5年人生,《雷雨》取材自曹禺的话剧名作,《楚霸王》回眸楚汉相争的如磐岁月,《那时花开》则观照当下都市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历史或当代、虚构或现实、喜剧或悲剧尽数网罗。按理说,10多年的原创积累,他们可算收获颇丰。但李瑞祥的神情分明写着遗憾。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歌剧出品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定位,这种风格既不是简单地对民乐、戏曲拿来就用,也不能把西方发展400多年的音乐概念全盘复制。”李瑞祥说,广采博收、兼容并蓄说易行难。好比《那时花开》,讲述了一个白血病女孩身边的故事。孩子名叫多多,由她身上延展出的是两条戏剧轴,一条歌颂养父赵根亮的善良、朴实,另一条描摹生母许文娟的矛盾、踟蹰。因为聚焦都市里的打工一族,《那时花开》在音乐上选用乡俗民歌来负载。可当这样的曲风嵌套进歌剧的整体框架,违和感便扑面而来。而若是抛弃“草根”写法,“民族性”又当何处安放?
也许,李瑞祥的纠结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桩好事。因为他们的原创已站稳了第一个平台,毕竟只有在故事讲完整之余,创作才能更多转向审美的需求。明年,《人间四月天》听来是个不错的创意。文化激荡中的爱情本是人们百听不厌的素材,如若还能在音乐上体现“轻灵在春的光焰中交舞着变换”,那般美意,将是诗人们用笑声点亮的四面风,更会是上海歌剧一树一树的花开。
他山之石
巴黎歌剧院:不仅有庞大的演职人员队伍,还拥有巴黎老歌剧院与新建的巴士底歌剧院两座剧场。
经营上,巴黎歌剧院隶属法国文化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中,既有来自文化部、财政部的官员,也有社会名流与剧院职工代表。歌剧院院长由文化部长提名,法国总统正式任命。在法国,文化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历届政府重点扶持资助的对象。进入21世纪以来,该院从“国家文化政策”中获得的经费每年约为1亿欧元,自筹资金每年约为7000万欧元。
巴黎歌剧院是典型的场团合一剧院,这里上演的所有节目都由本院的艺术家演出,基本不接待外来商演。在1500余人的编制中,除了行政部门,歌剧院下设交响乐团、合唱团、芭蕾舞团、舞蹈学校和歌剧培训中心,还专设舞台技术部门。
演出方面,两座剧院每年共演出400余场,每个演出季的大部分节目为保留剧目。从诞生至今,该院共积累了近2000个保留剧目,包括中国观众熟悉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卡门》和芭蕾舞剧《吉赛尔》等。由于剧院由政府补贴,其演出票价保持公益性,每场歌剧的票价在20欧元至200欧元间分7个档次。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世界级歌剧院,以一座能容纳4000余人的庞大剧场为立足,同时辖有自己的艺术院团与演出策划机构。
与巴黎歌剧院相同,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也是典型的场团合一。而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美国政府对歌剧院只是象征性的投入,大都会歌剧院的多数经费来源于社会,由社会捐赠与慈善公益组成——特殊的税收政策引导了美国许多企业向歌剧院注入资金,而发达的慈善事业,让文化能从公益中受惠。此外,美国文化事业的营销优势相当显著。由百老汇聚集起的艺术高地,让大都会歌剧院拥有令人艳羡的票房。
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是个特例,2010年成立时仅仅是座剧场。从2012年才开始组建自己的剧团:交响乐团、合唱团、角色团以及正在筹备中的舞蹈团,同时他们也拥有自己的舞美公司。2014年,国家大剧院共演出18台剧目,共80场演出,基本与欧洲剧院持平。
由于拥有自主剧场,国家大剧院设有的音乐总监、歌剧总监、艺术总监,可分别制定自己的演出季剧目,一般提前3年就能确定计划。财政上的优势与场团合一的得天独厚,让国家大剧院每年都有一部大型原创歌剧推出,《乡村女教师》《西施》《赵氏孤儿》《骆驼祥子》《日出》等等力作的诞生,使得国家大剧院在物理上和内容上都成为国内歌剧院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