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屏”的——在“硅谷精神教父”凯文·凯利看来,无所不在的屏幕将深刻改变社会。然而,中国去年销售了5300多万部3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机,没有一块屏出自本土。
在上海,刚满“两岁”的和辉光电有限公司正试图重塑格局。它招募了超过500位研发人员和工程师,正以创纪录的速度完善着技术、推进产业化。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宁说,和辉把中国带入了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产业元年。
在新一代屏幕技术中,画面艳丽、轻薄省电、未来更有能力向柔性显示发展的AMOLED屏最被看好。过去十年,全球许多大企业都试图进入,但只有韩国三星迈过了技术门槛,一举占据高端显示市场。
和辉的技术创业梦,折射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过去五年,上海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年均增幅超过16%;去年,R&D投入强度(占GDP比重)达到3.6%,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超常规投入实现超常规赶超
从打下第一根桩算起,和辉只用了16个月就点亮了第一块屏,两年多即启动小规模量产,第一款搭载其屏幕的手机将在下月正式上市。以这种速度推进AMOLED技术和产业化,和辉打破了此前由三星保持的世界纪录。
超常规赶超,必须有超常规投入。迄今,即便不包括数十亿元硬件装备投资,和辉的R&D投入已高达4亿元。甚至当厂房在建时,技术团队就通过借用外部实验室进行开发。短短两年,和辉已形成专利技术点100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超过600件。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不久前发布报告认为,后发国家要实现赶超,R&D投入势必要有超常规增速。作为典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只用了三年,就将R&D投入强度从2.5%提升到3%,五年后又突破4%;而其他多数发达国家,多年来稳定在2.5%到3%。
上海的轨迹,其实和韩国相近。2008年,上海R&D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三年后达到3.1%。事实上,过去20年,上海R&D投入增幅都领先于GDP。这已经带来了回报。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今年发布评测报告认为,上海的知识竞争力在亚太排名第六,比2011年前进了12位。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新近发布的报告认为,上海的经济动力出现深刻转变,正在摆脱投资依赖——2013年和2014年,上海仅以3%到5%的投资增速就支撑了7%至8%的经济增长,远低于全国15%以上的投资增速水平。
战略布局激发企业“背水一战”
观察上海连年高强度的R&D投入,本土企业的崛起最为引人注目。市科委的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上海企业的R&D投入中,只有1/3来自本土公司;而目前内外资企业已基本平起平坐。考虑到近年来外企在沪的R&D投入持续加大,本土企业能抹平差距,表明创新动力显著增强。
本土企业创新意识的快速提升,既是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回应,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这方面,和辉的案例非常典型。
实际上,全球许多公司都看好AMOLED,但为保证盈利,大多浅尝辄止,将主要精力放在看得见“钱景”的液晶屏上。两年前,为了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上海拿出魄力和决心,向AMOLED产业大手笔投入。和辉一期项目注册资本高达31亿元,主要股东都有国资背景,同时管理层也被充分授权。在这种环境下,全球AMOLED领域高端人才开始在上海会聚,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在国际领先的显示器企业工作,但因所在公司不愿冒险加大投入,始终壮志难酬。
“上海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产业,抛弃短期目标,承受起巨大风险,为企业营造了敢于创新的环境。这种机会,谁会不珍惜?”和辉CEO朱克泰说,和辉是全球首家只做AMOLED的企业,这种专注其实是自断退路,但事实证明,“背水一战”激发的活力超乎寻常。
营造创新生态提高投入效率
经过长年“加速跑”,上海R&D强度已处于高位,着眼未来,有必要冷静思考。上海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平芳研究员说,上海不仅要继续保持R&D投入力度,更须提升R&D投入的效率。
更高的效率离不开机制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李垣教授说,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应该从鼓励研发转向鼓励创新能力体系建设,从倡导产学研结合转向支持有潜力的企业自主构建产业生态网络。
转变已体现在和辉的个案中。为进一步控制成本,和辉需要国产的生产线和材料。在市经信委、市科委等协调下,他们开始与本地企业对接,共同开发光刻机等尖端装备。不仅如此,一个由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等链接而成的产业创新联盟也已开始运行。单打独斗、单点突破,创新无法持久。市经信委副总工程师林晶说,上海产业界现在就是要敢于碰硬,和辉可以成为一个创新支点。
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