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领导说,你回来吧。我一秒都没犹豫,立马拍胸脯表态,我一定把失去的冠军夺回来。”即便只是回忆,沈琼还是不自觉地代入情绪,“直到谈话结束,我才明白,原来是回来当教练,不是打球。”
4月15日,昔日队长揣着一叠竞聘演讲稿回到上海男排。5月3日,沈琼退役后第一次与队伍一起完成训练。只是这一次,他站在队列外,不再是排头兵。
尽管正式聘书尚未下达,但在东方绿舟训练基地里,沈琼已履职一周。在中国排球网上,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上海男排主教练一栏。沈琼归队了,有了新身份。
新教练,感叹五天忙似五年
小长假过后,沈琼感觉自己的世界一派新气象。除了工作上的新岗位,他在东方绿舟的“家”也跟随运动队一起搬进了新宿舍楼。新房间里,电脑、打印机、文件柜、战术板,此类种种无不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就连那张没有特制加长的床也不时提醒着沈琼——你不再是队员了。
不再是队员,不用训练,不做恢复,时间应该多出不少。但当事人直呼:“刚过去的五天,忙得像过了五年!”安排计划、制定阵容、指导训练等教学事宜自不待言;挨个找队员谈心、逐份筛查外援信息,这是内外联建设;为年轻人申请培训机会,替老伤员联系名医诊治,这则是后勤保障。对他自身来说,在市体育局专门为运动员转型设立的“百人计划”培训班上,沈琼还是二班班长,理论学习之余还担负着组织讨论、落笔成文的重任。
“以前我一直觉得运动员累,尤其训练上量时。”褪去运动员身份不满一年,沈琼还记得,当年王健指导在男排做主教练时,自己常看到他坐在椅子上想心事。彼时的他无法理解,教练怎会有如此多心事。“但现在,想心事的那个人、千头万绪的那个人换成了我。”沈琼笑着皱眉。
新核心,感激全队胜似兄弟
新帅出炉,而且还是中国排球界最年轻的主帅,新官沈琼没能免俗,也放了“三把火”。
第一把,他修订了队规。从吃饭、训练要先排队、全队一起走,到路遇教练要主动问好,事无巨细。他还别出心裁让每位队员在新规上签字,一式两份,“就像签合同,以后有违反,自己对照看。”
第二把,他设计新的执教理念。虽然绝口不提推陈出新,甚至不忘时时推崇前任们留下的经验财富,但在言语间,沈琼依然难掩思想。按他的设计,“上赛季我们选外援有些着急,结果围绕外援改造了队伍。而新赛季,我们会以我为主,根据队伍特点来找外援。我想,一个能接一传的主攻是首选。”
第三把火,他以主帅身份找队员谈心。尽管训练场下,大家还是习惯唤他“琼哥”,但到底是转变了身份,小队员的心事不再轻易向“沈指导”透露。“我感激,还有方颖超。”沈琼很庆幸,昔日好伙伴如今成为他与队员间沟通的桥梁,“我们之间可以有什么说什么。”
搬了新楼后,因为教练身份,沈琼的房间与队员们虽在同一楼层,却相隔一个拐角,独在一隅。从前房间里说话、房门口回应的亲近,如今需要借助工具。但踩着滑板车穿越走廊去召唤方颖超,沈琼说:“我不孤独,因为有好兄弟在。”
新招牌,感慨青春重似人生
曾经的队友成为队员,过去的教练变身助手,落在外人眼里,新身份的难题很多时候在于平衡各种关系。但沈琼的回答却有些出人意表。比起各种“人”的关系,沈琼说自己最担心的是球队成绩不好,耽误队员的青春。“其实我回来,没什么其他原因,就是喜欢,就是为了不离开排球。”他说,自己当教练的初衷最简单不过,正因爱得深沉,才能懂得为之付出青春的分量。而现在,有一群“90后”正在静待蜕变。
为让他们的青春升华,沈琼思考得颇为深远。“运动员讲究拼搏,但怎样让他们拼得其所、更有价值,我想我是有责任的。”曾经,他是上海队乃至国家队的明星球员,如今,他依旧是上海男排一块簇新招牌。对此,他大方承认之余也表态,若能以他绵薄之力,为球队提升关注度、吸引赞助商,何乐不为!“我等着上海男排比赛一票难求的一天。”
万丈高楼平地起。下周一,沈琼要带队前往江西,征战全国男排大奖赛。那将是32岁少帅的执教首秀。再多愿景都要一步步来,最眼前的,下星期比赛时,他得提醒自己比赛期间莫忘喊暂停。沈琼说,这是不少球员转型为教练后最容易犯的错,“一切先从记得喊暂停开始。”
很快,球迷又能在球场上看到沈琼,以后,他就是那个关键时候掐准命运的人。
文汇报首席记者 王彦 文汇报见习记者 谢笑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