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正式实行通宵营业,引发全国书界的关注。而早在2012年3月,位于上海福州路的大众书局就已开启“24小时模式”。已经运营了两年的大众书局,在午夜究竟是怎样一幅景象?历时10小时,记者通宵驻守“深夜书房”,亲历书店里的奇妙夜。
水杯、毛毯、面膜,读者自带熬夜装备
24日晚9点,记者来到大众书局。此时,福州路沿街的商铺正陆续打烊,而走进书局,却是另一番景象:30余位顾客或闲坐读书,或敷着面膜在电脑前工作,或在书架旁随手翻看挑选,或看累了,把书放在手边,靠在墙角打个盹。收银台旁,也有三两顾客正在结账。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董谌谞告诉记者,双休日的这个时间,客流量会更大些。
记者的现场观察验证了董谌谞的介绍。书局深夜的“高峰期”从10点到次日凌晨1点,这段时间,顾客的年龄段分布比较广,但是到了后半夜,留下来的都是年轻人。在之后的两个多小时内,陆续有人进出,记者遇到从事媒体行业的朱先生,正和朋友买了3本书准备离开。他说,自己每天下班时间一般为晚上8点,有时加班会到晚上10点,这种情况下就会来书店逛逛。两年前大众书局通宵营业之初,朱先生就成了这里的常客,“现在书架上出现不少主题书目推荐,每次逛都会有意外收获。”
午夜过后,整条街上的最后一个“战友”麦当劳也已打烊,而大众书局依旧灯火通明。此时,店内的顾客走了一半。先前那位敷面膜的姑娘盖上毛毯,蜷缩在沙发中睡去,有的顾客脱了鞋盘腿而坐,还有人坐久了,便起身抱着柱子扭扭腰活动活动筋骨。看起来,在这里通宵阅读的读者,有不少会自带“熬夜”装备,水杯、毛毯、拖线板、面膜样样不少。
为了给顾客营造更舒适的阅读空间,大众书局也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在来往顾客较多的文学、社科两个专区内,店方专门安置了两幅垂帘,使得置身其中的读者能够不受打扰,专心阅读。这幅画面,在夜晚“煤油灯”的映射下,别有一番情致。
人与书,人与人,在书店一夜结下缘分
“不想一下班就回家蒙头大睡,总想找点娱乐活动,于是今天特地从长宁区赶了末班地铁来读点书。”23岁的周小姐是大众书局的常客,大约零点20分,她来到了大众书局。周小姐上的是夜班,每天下班已是午夜。好静的她不爱夜店等喧闹的场合,而更愿意点上一杯奶茶,挑选几本最爱的几米漫画,在安静的氛围中度过一个晚上。
凌晨2点的大众书局格外安静,只能听到空调的运作声。背着旅行包的周先生带着他的学妹来到书局。从台湾来上海工作数年,周先生偶尔会来赶个夜场。同是24小时营业,这里让他联想起了台北的诚品书店,所以这次学妹从台湾来上海观光,大众书局就成为他的“私家推荐”。
巧的是,在咖啡吧中,他发现有人正在阅读社会观察类书籍《何不斗胆一下》,而这本书的作者王盈勋正是他的大学老师。于是周先生便与这位顾客攀谈起来,两位素不相识的顾客从对书籍的理解,一直聊到了台湾的旅游景点。攀谈结束后,周先生不忘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个缘分时刻,而这位读者也很配合地拿起书,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
这样的故事时常在午夜的大众书局上演。董谌谞说:“到了午夜,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亲密起来。这样的连接,可能是因为一本书,抑或是机缘巧合拼桌而坐,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中,人们不难找到一种安全感与归属感。”
从凌晨2点到早上7点记者离开时,已经没有人流出入,当晚最后的一笔生意也在凌晨1点30分前完成。而留在大众书局的7位顾客中,也只有3位青年顾客仍然醒着。董谌谞表示,顾客能够在店里沉下心来阅读一段时间,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培养一种阅读的态度,这或许就是深夜书房的意义所在吧。
文汇报记者 张祯希 见习记者 黄启哲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