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林路
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金、银、铜奖及入选作品日前揭晓,这些奖项分别从艺术、纪实、商业三大门类中产生。本版在此着重解读其中部分纪实类的佳作以飨读者。
上一届上海国际摄影节,笔者评述的文章标题是《国际影展与创意空间》。一晃两年过去了,这次是点评纪实类的作品,恰好又逢摄影术诞生175周年,的确有话想说。
内容形式相得益彰
自175年前摄影术发明以来,从相机的机械角度来考察,它无疑能够记录一个对象的物理真实,摄影一度也被认为是最真实记录反映世界的手段。至少在摄影开始摆脱绘画羁绊之后的数十年,由物理和化学构成的摄影,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科学的工具,用来记录世界真实和客观呈现。
出于这样一种本能的把握,现在许多摄影家的努力,往往不在乎光线影调的完美推敲,而是强调瞬间目击力量的呈现。但是,如果完全抛弃摄影作为光学物理手段赖以生存的光线影调或者作为造型艺术的构图经营语言等,也可能成为另一种极端。所以,当我们面对这次国际摄影展纪实类作品时,可以发现获奖或入选的作品,都在小心翼翼地平衡着纪实和光影构图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给我们带来了赏心悦目且不乏震撼力量的佳作。
比如陈建强的金奖作品《在路上》,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俯视镜头,并且通过超广角镜头的变形语言,不仅收容了异常广阔的生活场景,也将日常生活的观看角度,提升到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很好地抵达纪实的目标。又比如朱晓燕的金奖作品《永远的犹太人》是一系列的组照,所选择记录手法也是别出新意,尤其是通过对黑白影调刻意调整所产生的丰富性和力量感,不仅使整个系列的画面有着印象深刻的统一感,同时也将异域人文刻上了独特的生命痕迹。包括冯宏伟的银奖作品《双节同庆》、刘宝生的铜奖作品《上下一台戏》等,也都是对画面影像语言有着独到的理解空间和展示能力,所以才可能通过斑斓的光影揭示出日常生活的美妙。至于另一幅铜奖作品、王超英的《大潮袭来》,由于是一次突发性事件,尽管难以让拍摄者有足够的时间琢磨光影构图之类的视觉语言,甚至也无法避开前景中杂乱的电线杆和电线,但是画面的瞬间力量一旦以压倒性的优势呈现在我们面前时,现场的纷乱反而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性。
平淡生活折射魅力
这时候你突然会发现,这些摄影人所有的努力,都希望在按下快门的那一个瞬间,告诉你一种真实的存在,或者真的就像是生活中日常呈现的那样,就像是你回眸一瞥看到的那样,或者以恰到好处的光影形色乃至构图造型手段,让你在真实中进一步感受美。摄影人实际上在指导你,什么才是你生活中的真实——摄影语言的本体特征,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隐形的力量——几乎让你无法察觉!
又比如一些摄影家所展现的那些在生活中似乎不可能发生的戏剧化的、具有幽默色彩的、甚至是异度夸张的瞬间,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摄影的真实,让真实的变异在远离现实的空间之后又回到了真实的本原。而这样的真实的变异,也就是希望在打乱人们对习以为常的真实的空间理解之后,触摸一种非皮相的真实所在。比如苏立锁的《打铁铺》前景的夸张运用、英国摄影家Devine的《谁看谁》中不可思议的冲击碰撞,也许都是这样一种尝试的结果。还有多幅体育类摄影的画面,都有力拔千钧的极端瞬间呈现,无非就是在一刹那的镜头凝固下,展现出我们肉眼所无法感受到的生命之美。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其中的一些作品看似平淡,却也深深地植入在日常生活之中,给人以意味深长的玩味。比如胡小明的《安睡》所讲述的别样人生、李景生的《百年一遇暴雨中的人们》呈现的非常态生活中的常态、陈继荣的《乡村医疗所》满满溢出的世俗温情……摄影的力量就在于它可以从一定的范围替代人们的目击,同时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释放人类的情感,也许这就够了。
175年来,摄影家为了快门按动的这一瞬间进行着艰苦的思考和寻找。只要这一瞬间是区别于其它艺术样式、是饱含着某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具有震撼力的,那么,摄影就可能为平淡的日常生活赋予某种不平凡的意义。快门按下了,作为已经过去的瞬间就死了,但作为一种心灵和历史的存在,它却永远活着,这就是摄影的神秘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