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舌尖上的中国》十分注重人与美食关系的展现。第二季中,这种人与美食关系的展现与第一季有什么变化,美食与人的比重将如何平衡?
陈晓卿:简单地来说,第二季比第一季“胃口”更大了,人与美食在呈现的量上都会有所提升,所以不存在如何平衡的问题。在《舌尖2》中,人物的故事更加抓人眼球,人与食物关系的展现也更加尽兴。《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其实希望通过美食作为出发点,展现中国的人文。比如在讲到烧菜的“火候”时,我们还会引申到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火候”。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文明不仅仅是唐诗宋词,还包括我们身边的点滴小事,饮食也一样。
问:《舌尖2》与第一季相比,在拍摄、呈现手法上有什么区别?
陈晓卿:对普通观众而言,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变化。在第二季的拍摄中,我们确实会加入一些个性的东西。我也鼓励导演们有个人风格化的东西,要不然拍出来的东西就太相似了。我们这批导演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本身对纪录片也有各自的追求。比如说我们有两个分集导演是在法国学电影的,制作中就会受到这类风格的影响,而有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强的导演,则会更多地展现社会现实。所以每一集的样貌会有一些差异,每一集的叙述方式会有一点个人的味道,但是总体上不会太明显。
问:第一季成功后,第二季的拍摄是不是更加顺利,在美食的选择上遇到过怎样的难题?
陈晓卿:拍摄中倒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但是《舌尖2》最痛苦的不是拍摄,而是前面找人和后期制作。前期找人时,我的微博私信每天能接到几十个自荐信息,很多人都会推荐自己的家乡美食,但很多美食只是好吃,缺乏故事与内容的支撑。我们在美食的选择上不会有什么地理上的偏重,也不会介入好或不好的评价体系,每种食物各有各的特点,我们更加注重美食背后的工艺、历史、人生等内容。
问:对于这次《舌尖2》以周播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有没有什么担忧?
陈晓卿:我们在开始拍摄的时候,没有做周播的设计。但是,对于《舌尖2》的播出,电视台进行了将近一个半月的评估,对于播出带、收视率,做了各种各样的衡量,也做了各种各样非常仔细的搭配。而且事实上,国外所有优秀的纪录片几乎都是周播的,比如《人类星球》、《非洲》等。对于周播而言,品质是最重要的。如果说我站在这说,我特别拥护周播,说明我信心爆棚。
问:决定采用周播的形式后,对于内容的呈现与安排有什么改变?
陈晓卿:《舌尖2》拍的时候还是按日播结构的,我们在计划周播后也做了一些调整,包括顺序与结构、内容等,试图把它做得更加开放一些。比如,我们把《脚步》的播出顺序换到了第一集,能够让其一开头便马上吸引住人们的目光,把整体气氛做出来。如果《舌尖3》会周播的话,我们将会把它设计得更加巧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