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市域线3标1号机。(隧道股份上海隧道供图)
濒东海、依长江,海徐路上有这样一处“龙宫”:在绵延一片的厂房里,工程师们围着几个“大家伙”忙得团团转。这些“大家伙”正是专门用于隧道掘进的盾构机,享有“地下蛟龙”的美誉。
“龙嘴”是位于最前端的切削刀盘,能吃进海量的泥沙石头,再经由“龙肚子”里的各种“消化器官”运输到尾部,通衢大道就此成型。得益于此,地下工程才能隐秘而安全地进行,如微创手术般精细。
对于工程建设如此重要的盾构机,在几十年前都要从国外进口;而“龙宫”所在地,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旗下的国产盾构研发制造基地——上海城建隧道装备有限公司,正是我国首台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先行号”的研制生产者,结束了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上海隧道人研制了数以百计的盾构机,为隧道掘进装备的开发与升级提供了坚实技术保障。在国产盾构机崛起趋盛之时,也征服了海外市场,产品批量远销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并逐步赢得国际市场上的良好口碑。目前,城建装备有28台套盾构机、5台套顶管机正服务于15项海内外重大工程,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各类型掘进机累计达346台,掘进里程超过1000公里。
向世界分享中国基建速度
泱泱“龙宫”,纵横“蛟龙”。放眼望去,马力全开的场景扑面而来:工程师们穿梭于生产线,对照手上一沓厚厚的蓝图,驾轻就熟地操作每道工序,吊装配件,检查机身……一切都有条不紊。
盾构机服役前,工序更为复杂,要在车间里完成动态保养,转速、压力等数百项参数指标,必须与设计要求吻合,接着是难以计数的测试。等验收通过后,零件被拆卸装车,运至施工现场,经组装后投入使用。
粗略统计,一台盾构机加载着数万个精密零件、上千个控制点,可谓“巨人绣花”。城建装备董事长、总经理龚卫调配精兵强将做好生产管控和质量管控,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每个人都有硬任务。他坚信,把盾构机做好,就是在擦亮“上海制造”的门楣,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的声望。
实践证明,上海隧道的盾构机掘进效率更高、故障率更低,因此赢得了投资商赞赏。新加坡汤申机场延长线T316项目建设正酣,2台6.67米直径的“上海牌”盾构机率先完成项目首条隧道的第一区间掘进任务,并分别以单日最高推拼18环、19环的成绩,刷新新加坡土压平衡盾构单日掘进纪录。如今项目整体施工进度超过60%,主体结构计划于2027年完工。
印度首个快速城际铁路建设项目——新德里城际快线P4工程,投入使用的4台7.51米直径盾构机均为上海隧道自主研发,近距离穿越河流、立交桥和公路等,运筹帷幄于每个风险点。
逆袭路上闪烁科技之光
龚卫是国产超大直径盾构的建造师,既是见证者,也是出题者和推动者。在他所掌舵的盾构机“花名册”中,几乎每台都“身怀绝技”。
你见过长着“鸭蛋脸”的盾构机吗?由上海隧道自主研发的“阳明号”是世界首台大断面类矩形盾构,能开掘出宽约11.5米、高约7米的近似长方形隧道,可容纳一来一去两条地铁线。类矩形盾构的面世,实则叩问着城市地下空间高效开发的未来。据测算,类矩形盾构的空间利用率比圆形盾构高30%至40%,更适合“螺蛳壳里做道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价道:“‘阳明号’在设计、施工和装备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中国的盾构技术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赞誉不易,勤思进取,创新本性集中迸发。今年,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的盾构机“骥跃号”,以月掘进702米的成绩刷新了全国14米级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的最快掘进纪录。同时,上海隧道自主研发的“推拼同步技术”以施工效率提升25%以上的工程实践成绩,让盾构告别“走走停停”,实现盾构施工“加速度”。未来,这项技术将从一个点突破延伸,带动盾构智能施工技术体系,向无人、高效、智能的目标前进。
由此可见,盾构机绝非“千篇一律”,需依照不同的地质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造。龚卫始终认为,必须把研发设计和创新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把中国质量、中国创新、中国品牌推向世界。“通过装备自身不断强化优化,去适应施工者的习惯、应用场景的需求,更好地为重大工程市场进行服务,创新型技术在盾构领域大展拳脚,极大提升了各类隧道施工,特别是大隧道施工的质量、安全、效率和精准。”
“三创新”拓展应用场景
追溯历史,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始建于1965年,是中国最早开展盾构法隧道技术研发和施工应用的专业公司,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盾构法技术领域都属于一片空白。
2004年,上海隧道研制出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先行号”,缔造了中国盾构第一缕曙光。
2009年,研发制造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直径为11.22米的大直径泥水盾构“进越号”,并成功完成打浦路复线隧道工程;同年,首批自行研制符合英标的直径6.64米复合铰接式盾构,开创了国产盾构批量销往海外的先河。
围绕“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创新、服务创新”,上海隧道把盾构机的应用场景从地下拓展到了水下打捞。2022年11月,工程师把隧道盾构技术中的“曲线顶管底幕法装备及工艺”完美融入“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全程为长江口二号沉船整体打捞保驾护航。这项新技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融合了公司已有的三项研发技术成果——曲线顶管、管幕技术和行星矩形顶管,最早的一项源于十年前种下的科研种子,这是科研沉淀积累、厚积薄发的典型案例。
如今,新基建大放异彩,运作在“云上”,落笔在“脚下”。上海隧道加强传统盾构机与新信息技术的融合,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智能化隧道掘进装备,不断提升施工掘进效率、工程建造质量。
作者:史博臻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